假如你穿越到了唐朝,下面皇帝5選1,你會選擇輔助哪位帝王?

第一位、李淵

李淵是中國封建制時期功業卓著的有爲帝王,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譭譽參半的帝王之一。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二百九十餘年的盛唐霸業,並因之得到了後人的褒揚;他也因無力阻止親生骨肉的相互殘殺,無奈地被其子李世民“請”下了丹墀,而令後人悲嘆與哂笑。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沈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應該說很多功績被李世民的光輝給掩蓋了,是一個被低估的帝王。

第二位、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爲帝后,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爲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爲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爲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着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着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第三位、李隆基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第四位、唐憲宗李淳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原名李淳,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唐順宗長子,大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長安宮中。憲宗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爲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羣臣的作用,敢於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憲宗沒有能夠像太宗和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迷信神仙的憲宗被宦官所殺。

第五位、唐武宗李瀍

會昌中興是唐武宗在位期間的治世,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爲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唐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爲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故在佛教史上列爲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爲會昌滅佛。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這段唐朝中後期較爲平穩的一段時間,史稱"會昌中興"。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這年,已是27歲。多年來他迷信道教,周圍經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王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常騎馬遊樂,還常常帶着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 但又和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李世民#唐朝#李淵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爲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着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着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第三位、李隆基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第四位、唐憲宗李淳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原名李淳,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唐順宗長子,大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長安宮中。憲宗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爲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羣臣的作用,敢於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憲宗沒有能夠像太宗和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迷信神仙的憲宗被宦官所殺。

第五位、唐武宗李瀍

會昌中興是唐武宗在位期間的治世,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爲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唐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爲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故在佛教史上列爲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爲會昌滅佛。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這段唐朝中後期較爲平穩的一段時間,史稱"會昌中興"。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這年,已是27歲。多年來他迷信道教,周圍經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王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常騎馬遊樂,還常常帶着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 但又和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