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金秋十月,《陶朱漫話》欄目在本刊亮相了。作爲文化人,陶朱公范蠡既是商務鼻祖,也是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作爲文化欄目,《陶朱漫話》不僅想說說商業金融,也想聊聊地理天文、琴棋書畫。能否畫出一片“春山”不得而知,但是,所用的“朱墨”爲中華傳統文化,則是確定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渴望得到新老讀者的批評與喜愛。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說的是: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走在衆人之先。慈愛所以能勇武;節儉所以能寬廣;不敢走在衆人之前頭,所以能成爲萬物的尊長。

老子說的是做人,而“經商”何嘗不是做人?可以說,“慈故能勇,儉故能廣”八字,實在是上古國人從商理念的精闢總結。

范蠡雕像

“陶朱公”之稱謂來自《史記·越世家》,司馬遷說范蠡“浮海出齊”,間行止於陶。“陶”爲何處?後人雖多有異說,但多數人認爲是今之山東定陶縣,或說距離定陶不遠的陶山。

但是,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即“陶朱理念”,卻是先秦諸多思想家共同的財富。

重商與輕商

陶朱公范蠡作爲春秋末年的經商專家,留下了《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等著作,史籍也多有轉述。雖然其著述有限,但是後人的稀釋、闡釋衆多,足見影響之大。而且他的理論中,既有誠信經營、“積著之理”等傳統商道,又包含今天的“經濟循環論”“市場價格論”等現代商業思想,給後來經商者帶來了諸多經驗,至今彌足珍視。

其實,對於商業的重視,還可以上溯得更爲久遠。《周易·繫辭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是遠古有關“各取所需”的記載。直鉤釣魚的姜太公在其《六韜》裏說:“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這位古代的智者,是把“農工商”等量齊觀的。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由於井田制瓦解、商品交換擴大、城市經濟繁榮——齊臨淄,趙邯鄲,燕下都,楚郢都聞名四方,對於商業的重視並不減少。代表作即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管子》中,對於商業的重視,至今不無現實意義。例如“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這是典型的“政治經濟學”,即從經濟看社會安穩與否,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如:“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令夫商,羣萃而州處,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資,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週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旦暮從事於此,以飭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恆爲商。”這是管仲回答齊桓公如何治理士農工商的話。說的是君主對待百工的態度。尤其是對待商人:允許羣居而觀察時許,鼓勵周行四方而互通有無,倡導誠信爲本而討論財利,如此代代相承而賡續不絕。確實是“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超然物外的莊子,對於商業,是從“快樂哲學”的角度切入的:“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比”即和、親,引申爲快樂。這“勞作本身即快樂”論,疑似宣傳“責任與命運一致”的“共產主義”境界。

范蠡湖

當然,上古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囿於對於貿易商業的有限的認識,已經表現出“輕商”的傾向。例如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見利思義”的態度,原本是對於“不義而富且貴”的批評,後來演繹爲只要說“利”就是不義的對立,不僅孔夫子始料不及,也是一貫仗義疏財的陶朱公所並不嘉許的。

敬業與誠信

其實,商業與其他行業一樣是“良心活”,來不得虛僞與欺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說的同樣是誠信與敬業的信條。而在先秦乃至更早,這種“陶朱理念”就已經根深蒂固。

《周禮·地官·司市》:“賈民禁僞而除詐。”禁絕虛僞而根除欺詐,無論何時何地因何故都該是經商的圭臬。《禮記·大學》:“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財富,也將被人以不合理的方式攫取而去。該理論到了管仲手裏,則成爲至理名言:“非誠賈不得食於賈”——商人如果不能夠心存誠信,自然也就不能夠成其爲商人。荀子則曰:“百吏畏法循繩,然後國常不亂。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各行各業都能夠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則國泰民安。商人誠信而不欺詐,市場就會平穩,財貨流通就不會滯後,國家的用度也就充裕了。重要的是,對於誠信爲基礎的“得失觀”,荀子同樣有着不容忽視的闡釋:“易者,以一易一,人曰無得亦無喪也。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以兩易一,人莫之爲,明其數也。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自擇,是猶以兩易一也,奚得!其累百年之慾,易一時之嫌,然且爲之,不明其數也。”意思是:交易,拿一件換一件,人們就說沒有收穫也沒有損失;拿一件換兩件,人們就說沒有損失而有收穫;拿兩件換一件,人們就說沒有收穫而有損失。善於計算的人希望以少換多,善於謀劃的人遵從自己所認可的辦法。拿兩件換一件,沒有一個人肯幹這種事,因爲大家都明白它們的數目。依從道義去行動,就好比拿一件去換兩件,這樣會有什麼損失呢?離開了道義而僅靠主觀選擇,就好比拿兩件去換一件,這樣又會有什麼收穫呢?積累了長時間的慾望,只爲換取暫時的滿足,還是要去一意孤行,實在是不明瞭交易的大小輕重了——所以,在荀子那裏,“喻於義”與“喻於利”是能夠統一起來的,基本的是非曲直與做生意的道理都是簡潔明瞭的。這就把“敬業”即做生意的態度與做人的道理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我們還在強調的“誠信爲本”“童叟無欺”“和氣生財”⋯⋯其實並沒有逾出荀子的理論框架。

行商與智慧

市場體系的形成與長途販運息息相關,這是如今的共識。殊不知明清時期的“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徽宦商,衡遊薊北”的繁榮與先秦的行商理念息息相關。

《管子》:“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貨物的價格,在其出產地不如在其集散的貿易市場價格高。如今反觀,這理論自然是常識,但是在上古,卻是多次實踐的結晶。《韓非子·說林上》:“以予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說的是商人經營,如果把自己的商品販運到並不使用這種商品的地方,想要做成買賣而獲取利潤,怎麼可能呢?所以經商要懂得天時地利,因時觀變,因地制宜。我們有理由認爲,後來碩果累累的徽商與晉商,是先秦“陶朱理念”最爲成功的踐行者。

同時,古人認爲“富在術數,不在勞身”。商業經營的方法,在於運用計謀與智慧,不僅在於辛勞苦行。先秦諸子百家到普通百姓,均已通此理。《詩經·大雅·瞻卬》:“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如果市場上物價漲了三倍,君子要懂得趁機交易,謀取利潤。《孟子·公孫丑下》:“有賤丈夫焉,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說商人需要登高望遠,左右觀察,才能夠把商業利潤收入囊中。孟子的比喻是:“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大小鞋子一個價,誰會做這樣的傻事呢?而《管子》講得更明白:“貨盡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後知貨之有餘,是不知節也。”賣完了才明白存貨不足,是不懂行情。生意結束了才知道存貨有餘,屬於不明白行事有度。《戰國策·趙策》:“時賤而買,雖貴已賤矣;時貴而賣,雖賤已貴矣。”兩句話,可謂將“做空”與“做多”的道理講得一語中的、明白透徹。

傳說是鬼谷子傳給范蠡等人的《計然篇》曰:“然者,自然,天然,必然,物之道也。物道乃物之情與勢,不依人意所動。凡偶然者,皆有必然之數。”此處的“然”就是把握規律,就是商道之智慧。

曾幾何時,老牌子商店門口常貼着“陶朱事業,端木生涯”的對聯。陶朱是范蠡,端木即孔子最會經商的弟子子貢。二位正是踐行“慈故能勇,儉故能廣”思想的傑出代表也。

(作者系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教授)#范蠡#陶朱公#管仲收藏

但是,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即“陶朱理念”,卻是先秦諸多思想家共同的財富。

重商與輕商

陶朱公范蠡作爲春秋末年的經商專家,留下了《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等著作,史籍也多有轉述。雖然其著述有限,但是後人的稀釋、闡釋衆多,足見影響之大。而且他的理論中,既有誠信經營、“積著之理”等傳統商道,又包含今天的“經濟循環論”“市場價格論”等現代商業思想,給後來經商者帶來了諸多經驗,至今彌足珍視。

其實,對於商業的重視,還可以上溯得更爲久遠。《周易·繫辭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是遠古有關“各取所需”的記載。直鉤釣魚的姜太公在其《六韜》裏說:“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這位古代的智者,是把“農工商”等量齊觀的。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由於井田制瓦解、商品交換擴大、城市經濟繁榮——齊臨淄,趙邯鄲,燕下都,楚郢都聞名四方,對於商業的重視並不減少。代表作即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管子》中,對於商業的重視,至今不無現實意義。例如“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這是典型的“政治經濟學”,即從經濟看社會安穩與否,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如:“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令夫商,羣萃而州處,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資,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週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旦暮從事於此,以飭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恆爲商。”這是管仲回答齊桓公如何治理士農工商的話。說的是君主對待百工的態度。尤其是對待商人:允許羣居而觀察時許,鼓勵周行四方而互通有無,倡導誠信爲本而討論財利,如此代代相承而賡續不絕。確實是“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超然物外的莊子,對於商業,是從“快樂哲學”的角度切入的:“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比”即和、親,引申爲快樂。這“勞作本身即快樂”論,疑似宣傳“責任與命運一致”的“共產主義”境界。

范蠡湖

當然,上古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囿於對於貿易商業的有限的認識,已經表現出“輕商”的傾向。例如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見利思義”的態度,原本是對於“不義而富且貴”的批評,後來演繹爲只要說“利”就是不義的對立,不僅孔夫子始料不及,也是一貫仗義疏財的陶朱公所並不嘉許的。

敬業與誠信

其實,商業與其他行業一樣是“良心活”,來不得虛僞與欺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說的同樣是誠信與敬業的信條。而在先秦乃至更早,這種“陶朱理念”就已經根深蒂固。

《周禮·地官·司市》:“賈民禁僞而除詐。”禁絕虛僞而根除欺詐,無論何時何地因何故都該是經商的圭臬。《禮記·大學》:“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財富,也將被人以不合理的方式攫取而去。該理論到了管仲手裏,則成爲至理名言:“非誠賈不得食於賈”——商人如果不能夠心存誠信,自然也就不能夠成其爲商人。荀子則曰:“百吏畏法循繩,然後國常不亂。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各行各業都能夠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則國泰民安。商人誠信而不欺詐,市場就會平穩,財貨流通就不會滯後,國家的用度也就充裕了。重要的是,對於誠信爲基礎的“得失觀”,荀子同樣有着不容忽視的闡釋:“易者,以一易一,人曰無得亦無喪也。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以兩易一,人莫之爲,明其數也。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自擇,是猶以兩易一也,奚得!其累百年之慾,易一時之嫌,然且爲之,不明其數也。”意思是:交易,拿一件換一件,人們就說沒有收穫也沒有損失;拿一件換兩件,人們就說沒有損失而有收穫;拿兩件換一件,人們就說沒有收穫而有損失。善於計算的人希望以少換多,善於謀劃的人遵從自己所認可的辦法。拿兩件換一件,沒有一個人肯幹這種事,因爲大家都明白它們的數目。依從道義去行動,就好比拿一件去換兩件,這樣會有什麼損失呢?離開了道義而僅靠主觀選擇,就好比拿兩件去換一件,這樣又會有什麼收穫呢?積累了長時間的慾望,只爲換取暫時的滿足,還是要去一意孤行,實在是不明瞭交易的大小輕重了——所以,在荀子那裏,“喻於義”與“喻於利”是能夠統一起來的,基本的是非曲直與做生意的道理都是簡潔明瞭的。這就把“敬業”即做生意的態度與做人的道理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我們還在強調的“誠信爲本”“童叟無欺”“和氣生財”⋯⋯其實並沒有逾出荀子的理論框架。

行商與智慧

市場體系的形成與長途販運息息相關,這是如今的共識。殊不知明清時期的“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徽宦商,衡遊薊北”的繁榮與先秦的行商理念息息相關。

《管子》:“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貨物的價格,在其出產地不如在其集散的貿易市場價格高。如今反觀,這理論自然是常識,但是在上古,卻是多次實踐的結晶。《韓非子·說林上》:“以予之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說的是商人經營,如果把自己的商品販運到並不使用這種商品的地方,想要做成買賣而獲取利潤,怎麼可能呢?所以經商要懂得天時地利,因時觀變,因地制宜。我們有理由認爲,後來碩果累累的徽商與晉商,是先秦“陶朱理念”最爲成功的踐行者。

同時,古人認爲“富在術數,不在勞身”。商業經營的方法,在於運用計謀與智慧,不僅在於辛勞苦行。先秦諸子百家到普通百姓,均已通此理。《詩經·大雅·瞻卬》:“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如果市場上物價漲了三倍,君子要懂得趁機交易,謀取利潤。《孟子·公孫丑下》:“有賤丈夫焉,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說商人需要登高望遠,左右觀察,才能夠把商業利潤收入囊中。孟子的比喻是:“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大小鞋子一個價,誰會做這樣的傻事呢?而《管子》講得更明白:“貨盡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後知貨之有餘,是不知節也。”賣完了才明白存貨不足,是不懂行情。生意結束了才知道存貨有餘,屬於不明白行事有度。《戰國策·趙策》:“時賤而買,雖貴已賤矣;時貴而賣,雖賤已貴矣。”兩句話,可謂將“做空”與“做多”的道理講得一語中的、明白透徹。

傳說是鬼谷子傳給范蠡等人的《計然篇》曰:“然者,自然,天然,必然,物之道也。物道乃物之情與勢,不依人意所動。凡偶然者,皆有必然之數。”此處的“然”就是把握規律,就是商道之智慧。

曾幾何時,老牌子商店門口常貼着“陶朱事業,端木生涯”的對聯。陶朱是范蠡,端木即孔子最會經商的弟子子貢。二位正是踐行“慈故能勇,儉故能廣”思想的傑出代表也。

(作者系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