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是指一个人全面地抑制自己的社交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表现出能力不足,对别人的负面评价过度敏感,导致自身对正常的社交、生活、感情等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回避型人格主要症状有两点:

1、行为退缩

回避型人格在社交上的行为,是很羞涩的。

同时,回避型人格对他人的眼光及评价,也十分敏感,当别人在社交上滔滔不绝时,ta总是喜欢找一个没人的角落,沉默不语,显得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2、心理自卑

回避型人格,长期的行为退缩,会导致ta陷入自卑感,久久不能走出。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文中说过:自卑并不可怕,它是促进你前进的动力,但若是拥有过深的自卑感,它就会让你停滞不前,失去生活的信心。

如何判断自己是回避型人格?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轻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进他人事务之中。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沉默无语,怕引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题目。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眼前露出窘态。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伏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以上这7点定义,只要满足其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那些无法确认自己是不是回避型人格的朋友,可以对照参考。

回避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答案:和个体的早期成长经历有关!

认知理论家提出: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

所以,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往往跟个体的早期成长经历有关,也就是在小时候,被身边的人,经常压制、拒绝、嘲笑,父母也没有给予太多关心,导致ta感到孤立无援,从而对社交回避。

个体小时候,最能直接导致回避型人格事件,常见有3种:

a.因自身长相、名字、口齿不清,说话结巴等,被人起外号,天天嘲笑

b.在上学时期,被人围堵,遭遇过校园暴力,由此对社交产生了恐惧,退缩的心理

c.自己的努力,被父母经常不认可,回到家存在感很低

于是,这些童年的遭遇,让ta慢慢学会了逃避。当ta难过,痛苦的时候,就找个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疗伤,想想到底该怎么解决。

解决不了就逃避,然后把这些伤害累积在心底,当成“秘密”藏起来。

由此,在长大后,性格被转变,遇到一点点挫折,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担心自己即将面对的威胁会让自己受到伤害,过度防御。

回避型人格障碍,该如何克服?

回避型人格核心症状表现,一是行为退缩,二是心理自卑,当自身遇到有压力环境,会倾向于避开,但避开后,想要融入新的环境,又变得特别困难。

所以,克服回避型人格障碍,必须先从“消除自卑”开始,要知道,自卑是一切失败的开始,如果不能丢掉自卑,再怎么努力,你都无法成功。

消除自卑,首先就要接纳自己,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很多人的自卑,不是过去遭遇了坎坷,就是童年留下的心理阴影,经常性的排斥自我,指责自我,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学会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接受当下,这样才能战胜自卑,拥有幸福感和快乐。

等自卑消除后,你也就很容易融入社交,不再退缩,可能刚开始融入社交比较难,但只要你勇敢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这里自足自给,把一些琐碎的情绪写成文字,这里面有你发生过的,和未曾发生的,我们都是孑然一身,开始和结局都是如此孤独,很高兴遇见你。求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