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是指一個人全面地抑制自己的社交行爲,在人際關係中,經常表現出能力不足,對別人的負面評價過度敏感,導致自身對正常的社交、生活、感情等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迴避型人格主要症狀有兩點:

1、行爲退縮

迴避型人格在社交上的行爲,是很羞澀的。

同時,迴避型人格對他人的眼光及評價,也十分敏感,當別人在社交上滔滔不絕時,ta總是喜歡找一個沒人的角落,沉默不語,顯得與周圍的人羣,格格不入。

2、心理自卑

迴避型人格,長期的行爲退縮,會導致ta陷入自卑感,久久不能走出。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文中說過:自卑並不可怕,它是促進你前進的動力,但若是擁有過深的自卑感,它就會讓你停滯不前,失去生活的信心。

如何判斷自己是迴避型人格?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爲:

1、很輕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進他人事務之中。4、行爲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沉默無語,怕引人笑話,怕回答不出題目。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眼前露出窘態。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伏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以上這7點定義,只要滿足其中的4項,即可診斷爲迴避型人格。那些無法確認自己是不是迴避型人格的朋友,可以對照參考。

迴避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答案:和個體的早期成長經歷有關!

認知理論家提出:迴避型人格障礙個體發展出功能失調的信念,認爲自己沒有價值,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絕的結果。

所以,迴避型人格的形成,往往跟個體的早期成長經歷有關,也就是在小時候,被身邊的人,經常壓制、拒絕、嘲笑,父母也沒有給予太多關心,導致ta感到孤立無援,從而對社交回避。

個體小時候,最能直接導致迴避型人格事件,常見有3種:

a.因自身長相、名字、口齒不清,說話結巴等,被人起外號,天天嘲笑

b.在上學時期,被人圍堵,遭遇過校園暴力,由此對社交產生了恐懼,退縮的心理

c.自己的努力,被父母經常不認可,回到家存在感很低

於是,這些童年的遭遇,讓ta慢慢學會了逃避。當ta難過,痛苦的時候,就找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療傷,想想到底該怎麼解決。

解決不了就逃避,然後把這些傷害累積在心底,當成“祕密”藏起來。

由此,在長大後,性格被轉變,遇到一點點挫折,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擔心自己即將面對的威脅會讓自己受到傷害,過度防禦。

迴避型人格障礙,該如何克服?

迴避型人格核心症狀表現,一是行爲退縮,二是心理自卑,當自身遇到有壓力環境,會傾向於避開,但避開後,想要融入新的環境,又變得特別困難。

所以,克服迴避型人格障礙,必須先從“消除自卑”開始,要知道,自卑是一切失敗的開始,如果不能丟掉自卑,再怎麼努力,你都無法成功。

消除自卑,首先就要接納自己,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很多人的自卑,不是過去遭遇了坎坷,就是童年留下的心理陰影,經常性的排斥自我,指責自我,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學會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接受當下,這樣才能戰勝自卑,擁有幸福感和快樂。

等自卑消除後,你也就很容易融入社交,不再退縮,可能剛開始融入社交比較難,但只要你勇敢面對,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這裏自足自給,把一些瑣碎的情緒寫成文字,這裏面有你發生過的,和未曾發生的,我們都是孑然一身,開始和結局都是如此孤獨,很高興遇見你。求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