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爲藉口在范陽起兵。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爲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爲副元帥東征。

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爲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爲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瀚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瀚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爲堅守不出纔是禦敵之策,隨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瀚出戰,哥舒瀚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着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爲太上皇。後世史家認爲“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峯。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是抗擊、牽制安祿山叛軍的著名城市攻堅戰,史稱“睢陽之戰”。睢陽之戰,張巡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後,終因病餓力竭,寡不敵衆,城被叛軍攻破,張巡及其部將36人遭殺害。苦撐了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保江淮免於戰亂十個月。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爲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捱打最多,怨氣也大。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 年)正月五日( 1 月 29 日)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對準躺在牀上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在其牀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着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自立爲帝,年號載初。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爲副元帥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爲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爲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11月20日,唐代宗繼位,啓用僕固懷恩爲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北征,並藉助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敗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