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之所以這麼有名,除了感謝太史公,還要感謝李唐王朝的極力宣傳,一點點小事都可以吹成極大的功績,奈何李廣實在不爭氣,一般的名將勉強稱的上,但絕世名將之名實在配不上,跟衛青霍去病更是沒法比。然而最後經過宣傳反倒李廣的名聲比衛青霍去病還大,但仔細看看,除了前期七王之亂建立的功績可以稱道,後期大戰不是迷路就是傷亡慘重。

至於所謂的守城戰,匈奴本就是劫掠而來,根本不是攻城,搶完就走,說李廣多麼牛,跟匈奴交手多少次,打退敵人多少次本來就是水分很大的東西。匈奴劫掠很多時候都是小股部隊,沒見記載李廣守城匈奴如何傷亡慘重。反倒是史記將李廣的個人勇武寫得很詳細,大家是不是覺得在看小說,真實戰場的武將竟然不是描述他的統帥能力,而是放大他的個人武力,然而個人武力也不是體現在三軍之中,而是要麼打獵,要麼跟人家斥候玩。

李廣難封侯,是其自身弱點決定的其一,李廣乃一介武夫,非智謀之將,難堪大任,也難立大功。武帝決定北攻匈奴,派四路軍北進,目的是選取未來的伐匈主將。當時,在四路軍將領中,唯有李廣名氣最大,其帶領的軍隊可能被匈奴作爲漢軍主力而被重點對待。作爲行軍主將,李廣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說明其智謀不足。其結果可想而知。

其二,年齡太大,卻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作爲前軍主將,要求年富力強者擔任,衛青調李廣爲右路軍主將無可厚非。因爲,漠北之戰,是漢匈決戰,前軍主將非同小可,非力強者不能勝任。古代兩軍決戰,戰術講究的是,前軍探路,左右迂迴包抄,待中軍主力會齊後,決死一戰。因此,李廣的右路軍也是很重要的。有道是,沙場決戰,哪裏都是立功的地方。李廣把當前軍主將當做立功封侯的唯一手段,令人可笑。

其三,李廣的前半生,大多都是作爲戍邊將領存在的。在守邊時,屢立戰功,威鎮匈奴。但守邊將士的戰功不明顯,最多得到朝廷的口頭嘉獎。自從武帝向匈奴發動進攻戰後,以李廣的頭腦,難以適應陣地戰向進攻戰的轉換,看着別人立功封侯,作爲老資格的軍人,李廣心裏着急,越急越失措,最終錯過漢匈漠北決戰。

作爲大漢的老將,有這麼大的失誤,即便朝廷不追究,李廣也會羞愧難當。但在決戰的緊要關頭,出現這麼重大的失誤,朝廷怎會不追究?衛青查問,也是必然的。李廣的命運就被定格了,他不是待在牢中,就是死在劊子手中。李廣不愧是有血性的軍人,自殺是唯一的出路。李廣的死,由其性格缺陷決定的,也與漢代將士的立功標準有密切的關係,即以殺人的多少爲評判功勞大小的標準。試想,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將,古稀之年,仍然征戰沙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太史公出身名門,對同樣出身名門的李家惺惺相惜,加上漢武大帝給他腐刑,仇恨武帝只能拿武帝外戚衛青霍去病開涮。李廣氣量小,是守城之將而非開疆拓土之將,政治思想與漢武大帝差太遠了,僅憑個人勇敢和善待士兵留下好名聲,戰績也乏善可陳鮮有經典之戰。後人高估了李廣的實力,我們佩服他愛兵如子,武藝高強,但戰功確實不強。後人的評價可能有同情弱者的嫌疑,特別是後人詩中所寫,衛青不敗由天辛,李廣無功緣數奇,就是後人同情李廣的典型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