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的孩子,課本里做了大量的筆記,你會怎麼看呢?

有一位媽媽分享出來自己孩子的語文課本,在這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上,整本課本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種筆記。這些筆記多到快到原文給覆蓋掉了。

仔細查看,寫在課本里的這些筆記,知識點林林總總,信息量大得嚇人,既有每一小段的大意,又有各種修辭手法,連“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也見縫插針的寫在字間。

這樣還不夠寫,這個孩子還另外寫了一張紙條,將文言文翻譯出來,夾在了書中。

看到這個孩子的課本和記錄,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先說好的。

從記錄來看,這個孩子的確上課十分用心,而這麼大量的筆記,不可能是一兩節課就完成,一定是有課前的預習,課中的記錄,課後的歸納總結。這些都做到了,相信這一篇課文,這個八年級的孩子(庭爸查過,柳宗元這篇文章,出現在八年級也就是初二下學期的語文課本中)。

第二,孩子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他用了大量的箭頭、各種顏色的線條和框框,還有簡易的思維導圖,畫出了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從記錄來看,真的是事無鉅細,面面俱到。如果從學習的認真程度上來說,孩子的確做得非常好。

但是,也是在課本上面,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在學習上,可以商榷的地方,我們也來說說,分析一下這種情況。看看對於我們幫助孩子建立習慣,形成自己正確的學習方法,有什麼樣的啓發和幫助。

第一、筆記的記錄上,沒有區分主次,而是鬍子眉毛一把抓

每一篇課文裏,老師講的內容肯定是有重點,有次要,有的要強化,有的則可以忽略。

所以並不需要把所有的老師講的內容,都一股腦全部都抄下來,當你在抄的時候,你實際上並沒有全心全意地聽老師講解。這反而帶來對聽課效果的一個不好影響。

注意:沒有重點的學習和記錄,沒有真正理解和吸收的筆記,都對學習的成效和記憶,形成干擾。

要記的東西太多,等於沒有記住。什麼都是重點,就什麼都不是重點。

第二、爲何不準備一本課堂筆記?

一位已經讀初二的孩子,如果老師講的內容非常重要,這麼有含金量。我們是直接寫在課本上好呢,還是專門準備一本課堂筆記來得更好呢?

像這樣的筆記,這是初三學生所做筆記:

也許你會說,或許這是他的學習習慣,寫在這裏面也不用再翻課堂筆記了。

但,這種習慣真的高效嗎?而不另外準備課堂筆記,到時不用再翻,這個想法的出發點是“偷懶”,對嗎?

有專門的課堂筆記,一定可以形成更好更系統的學習效果,該做的事情,千萬不能省。

第三、複習與背誦,將會面臨很大困難

整本課本密密麻麻,這在孩子學習和複習的時候,就會帶來很大的困難,會讓人感覺很費勁。所有的知識點都在這裏面,猛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團亂麻,那就需要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梳理。

想想看,等到複習時再來梳理,可想而知效率有多低,還不如我們平時就把所學的內容先整理好,分門別類地處理好,來的效率更高。

那麼,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是有學習的狠勁的,這樣的記錄所費的時間精力不會少。

但同時,孩子在學習上,缺乏一些分類整理、篩選主次的動作,這些都會對他在未來考試前的複習,帶來比較大的麻煩。

沒有整理好的筆記,就像是運到工地上散亂堆放的磚頭,離砌起房子,還差了很遠。

同時,我們看看一份主次分明,方便複習與記憶的筆記,是什麼樣子的。

下面是借用一些同學分享的筆記,我們可以對比看看。

那麼,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動作,我們可以先肯定孩子學習的態度。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願意學,認真學的這種態度,是難能可貴的,一定要好好的支持。

同時,給予孩子一些建議,在學習筆記上,從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記憶上,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進一步的提升。

一葉知秋,像這個初二的孩子,在筆記上的表現,就能看出很多東西來,作爲家長,也可以從中分析出很多事情,並且在我們可以影響到的範圍內,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效果。

當然了,等到初二再來做這樣的事情,還是有些晚,學習的習慣,最好從小學時就逐步地形成與固,基本上,到了初中時,就算我們想輔導孩子,也會碰到很大的困難了。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