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維陪唐玄宗出遊,奉命寫詠雨七律,僅56字堪稱拍馬屁的至高境界

在古詩詞中有一個類型的詩最是難寫出出彩的作品,它就是應制詩。應制詩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宮廷遊宴的應制詩,另一種則是科舉考試的省試詩。科舉考試的詩大家都知道,它不僅會限定詩題,而且還會有相應的格律、平仄的要求,想要在這些條條框框下寫出佳作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宮廷遊宴的應制詩爲什麼不好寫呢?

這種應制詩一般是臣子奉皇帝的命令所作、所和的詩。說白了內容上不僅要歌功頌德,也少不了“溜鬚拍馬”之語。讀書人一般都清高自傲,讓捏着鼻子寫這種詩自然是心中會有所排斥,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佳作自然不易。就像李白供奉翰林時,其實就是專門給皇帝寫應制詩,但他平生經典之作那麼多,卻少有在這一期間寫就的。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正是一首應制詩,不過比起普遍寫得不佳的應制詩,這首卻備受後世推崇,在《唐詩別裁》中更是讚譽這首詩“應制詩應以此篇爲第一”!那這首詩到底寫得如何呢?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通篇都在“拍馬屁”的七律。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裏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爲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創作年代是公元735年。當時的王維陪唐玄宗一同出遊,奉命寫首詠雨出遊的七律,於是他便即興寫了這首“拍馬屁”之作。

這首詩起首兩句描寫的是從閣道中望向北方向遠望所看見的景象。彎彎曲曲的渭水縈繞着秦塞奔流遠去,彷彿懷抱着它。遠處水邊上黃山盤旋在舊日的漢宮腳下。渭水、黃山乃是有名的河流山川,秦塞、漢宮也是歷史上曾強盛一時的王朝的遺址。但是現在它們只能成爲長安城的陪襯和背景,這無疑是顯露出了大唐的盛況,同時也增強了詩句的時空感。

緊接着兩句寫的則是皇帝出遊的氣派景象。皇帝的鑾駕在半空中緩緩而行,比宮門旁的柳樹還要高。在閣道上回首望向皇宮,只見上苑中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相信讀到這裏很多人都會好奇,皇帝的鑾駕怎麼能比高聳的柳樹還高呢?這是因爲閣道是架設在半空中的,所以在其上行走自然是要比柳樹還高。而花、柳二字也點出此次出遊的時節正是溫暖的春日。這兩句將古代皇帝出遊寫得聲勢浩大,氣勢非凡。

五六兩句則是經過上兩句的鋪墊,着力描繪雨景。因爲春雨霏霏,所以長安城自然也是雲霧瀰漫,彷彿在雲中一般縹緲,唯有大明宮含元殿前的翔鸞、棲鳳二闕高聳出雲,振翅欲飛。在綿綿春雨中,萬家攢聚,數不盡的春樹在雨中搖曳。縹緲的帝城,高聳的雙闕,還有雨中的春樹、人家,這些景象相互映襯,更顯得長安城波瀾壯闊,宏偉壯觀,也映襯出了大唐國力之強盛。

經過前面一系列的鋪墊,大唐的蒸蒸日上已經讓人心潮澎湃。最後兩句,詩人則是開始了對於皇帝的“吹捧”,這次皇帝出遊並不是爲了遊玩賞樂,而是爲了乘着陽氣順應天道將農事的政令傳佈。古代的皇帝又被稱爲“天子”,這裏替天行時令,雖然是吹捧誇飾,卻正是道出了皇帝的尊崇的地位。

不得不說王維這首詩雖然只有56字,卻堪稱寫出了“拍馬屁”的最高境界。他並不是正面描寫皇帝有多偉岸,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鋪墊,通過大唐的恢弘氣象襯托出了皇帝高大的形象,最後再借春雨將皇帝誇得英明不凡。

這首詩歷來也是爲人所稱道,在《此木軒論詩彙編》一書中,不僅對這首詩讚譽有加,稱它是“字字冠冕,字字輕雋,此應制中第一乘也”,便是對王維也是不吝言辭,稱他“真‘詩天子’也,伏倒李、杜矣”。而在《唐詩別裁》中更是讚譽這首詩“結意寓規於頌,臣子立言,方爲得體。應制詩應以此篇爲第一”。

對於王維的這首“拍馬屁”應制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