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王艮是著名學者王陽明的弟子,有一次,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以異常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王艮這句話別有深意。王陽明曾多次說:“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人人都可以成爲聖人。”王艮認爲聖人遙不可及,“我看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在譏笑王陽明的言論: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聖人,我怎麼就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多聖人。王陽明早看透了王艮的心思,於是說:“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王艮尷尬的一笑:“都是聖人。”王陽明點頭說:“對!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關於“人人都可以成爲聖人”問題的談論還在繼續,請你寫一篇在班級交流會上的發言稿。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例文:

人人都可以是聖人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發言的題目是“人人都可以是聖人”

一天,王陽明的弟子王艮外出歸來,王陽明問他,你出去遊玩,看到了什麼?王艮回答,我看到滿大街都是庸碌之輩,王陽明笑着說,你看他們是庸碌之輩,他們看你也一樣。又一天,王艮外出歸來,王陽明問了他同樣的問題,王艮有意打趣,便說道,我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想要看看他怎麼回答,王陽明只是淡淡一笑,回答道,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他們看你也是聖人,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蘇軾和佛印在一起打機鋒,蘇軾問他,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答:我看施主是一尊佛,蘇軾大笑:我看你像一坨牛糞。這一場交鋒,蘇軾已經落了下風,心中有什麼,看到的便是什麼。

王陽明說滿大街都是聖人,其實並不誇張,與孟子的“性本善”不謀而合,與《三字經》的開頭“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一樣的道理,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心學主張。

心即理

什麼是真理,從哪裏去找,又該怎麼去做?這個問題很複雜,複雜到需要孔子,老子和墨子爭來爭去,複雜到需要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想來想去,複雜到需要每個人從出生學習到入土,還是搞不清楚,但是,這個問題在王陽明這裏卻十分簡單,每個人的心裏都住着一個聖人,那就是良知,只要遵從良知行事,人人都可以做聖人,一切的道理都要從內心去找,而不是捨近求遠,去外部找。

致良知

良知是什麼?良知是人的心裏對事物的第一反應,它並不同於道德,道德是人的思想對事物加工之後的反應。良知是天生的,不學而得的智慧,良知可以迸發出良能,指導人的行動。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它可以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事事遵從良知的人,內心的鏡子就是光明的,經常違背良知的人,鏡子就是污濁不堪的,已經無法再起作用。

一件錯誤的事情,如果做多了,就不再覺得是錯了,良知也就一點一點的被遮擋了。我們做了錯事,內心會有愧疚感,幫助了別人,內心會有滿足感,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欠債不還的人一生都會覺得慚愧,即使債主不去催要,也會受到良知的譴責。

知行合一

我們經常把“知”和“行”分開去講,先要去學,學會了才能去行動,這就是爲什麼大道理人人都懂,卻有很多人做不到,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這就是因爲把知和行分開了。

王陽明認爲,知和行是一體的,有了行動才能叫真正的知曉了,沒有行的知是毫無意義的。很多人有夜讀的習慣,今天讀了一篇好文章,想要發奮,第二天卻忘得一乾二淨,有的人卻正好相反,看到了一個好習慣,便親身去做,心理學上有個“21天法則“,人的行爲經過21次的反覆練習,就會形成習慣,於是,人和人的差距就一點一點的出來了,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相信良知,按照良知去做事,人人都能成爲聖人。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行文結構:

首先擬定一個發言的題目,可以直接用話題“人人都可以成爲聖人”作爲題目。開頭要有敬稱“親愛的……”和問候語“大家好”,結尾還要有簡單的說明和感謝:“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開頭照應材料,引出兩個更爲鮮活的事例,增強吸引力和可讀性。結構上承上啓下,條理清楚思路有序,結構嚴謹,照應自然。正文主體部分劃分爲三個層次: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所給材料包含兩部分的內容,其一爲材料部分,通過抓關鍵句法確定立意角度。王艮是著名學者王陽明的弟子,“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人人都可以成爲聖人。”“凡夫俗子都是聖人”“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任務驅動部分:關於“人人都可以成爲聖人”問題的談論還在繼續,請你寫一篇在班級交流會上的發言稿。體裁爲發言稿,話題爲“人人都可以成爲聖人”。寫作時可以由果溯因法,通過三段論式寫作: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怎樣才能成爲聖人,需要一顆善於發現美好的眼睛,更需要一顆寬容博大的心靈。觀點比較抽象,寫作時可以多舉些生動形象、典型新穎的事例,或者擺事實與講道理相結合,儘量多角度多側面取材,讓論據充實,論證有力。

參考立意:

(1)聖人也是凡人。

(2)這個世界原本公正,人人都是聖人。

(3)有一顆聖人的心便可以成爲聖人。

(4)心裝良知、公平善良,你便成了聖人。

(5)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可用素材:

(1)世間的凡夫俗子太多,人們就必須要有被敬仰和崇拜的聖人。就如萬物需要仰望太陽,沐浴它的恩澤一樣,讓他在心中至高無上。然而,螢火蟲能與太陽爭輝,凡人能與聖人相提並論嗎?爲什麼不可以呢?雖然太陽光芒耀眼,但是在黑夜裏,點點螢火也能帶來光明,它發出的是生命的光芒。聖人是被人們捧在高處,被人們所敬仰的。但聖人也是人,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完美,聖人也有不足之處。孔子也曾被項橐難倒,項橐不僅是個凡人,還是個孩童,可就是這凡人高明於聖人。並且,若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人方式,誰又至賢,誰又庸俗呢?萬丈高山是靠無數石塊、沙礫壘成的,若無那一顆顆小小的石子,又哪兒來的萬丈高山呢?

(2)聖人與凡人的區別在於聖人的思想脫俗,意志高於常人,並能夠戰勝自己。凡人經過努力也可以成爲聖人,聖人並不是獨一無二、與身俱來的,聖人也是凡人經過不斷努力地修行變化而來的。釋迦牟尼也是個凡人,他放棄了王子所擁有的榮華富貴,歷經苦難與磨礪,用一顆至誠的心,最終得道成佛,難道他天生就一定是佛嗎?孔子的思想教育了一代代人,可他並不是天生的聖人,他也是通過不斷地學習與生活實踐,才擁有淵博的學識和偉大的思想。凡人平凡到極致就是聖人,因爲他已把一切功名利祿看淡,平凡又何嘗不是一種高尚與偉大?

任長霞、雷鋒,他們也是凡人,但他們的心中裝有大衆,他們把人民的事裝在自己心裏,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付出,所以他們更偉大。聖人與凡人,雖是兩種境界,但兩者卻只有一念之差,聖與凡只有一步之遙,跨越了那一步,便是聖人,而凡人是因爲跨不出自己的心。隱居深山閒雲野鶴的是世外高人;功成名就、貢獻巨大的是一代偉人;清高淡泊、不問世事的是雅士。聖人就是脫俗的凡人,心中沒有自己,只有大衆與國家的便是聖人。聖人源於平淡,聖人來自凡人,凡人努力即爲聖人。

(3)梁啓超先生在談中華文化時說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雖不止有儒學,但若將之去掉,那麼其中應該也剩不下多少東西了。雖有誇張之義,但儒學在中華文化中那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卻是無人可以質疑的。說儒就自然不能避開道,同爲中國本土衍生而出的教派,兩者卻是大有不同。儒家積極入世,廣教天下人“學成文武藝,授予帝王家”。道家卻崇尚道法自然,無爲而治,勸諫帝王無爲、不爭。

(4)人生的路上,有時可能會有云遮月罩,有時也可能會山窮水盡。只要我們能寵辱不驚,隨遇而安,就能讓否極泰來,化干戈爲玉帛,讓古今事都付笑談中,用一支歲月長杆撐藍每一季的絢麗天空,用一支如風長笛吹響每一程的悠揚歡曲,我們就能以灑脫的姿態迎接一切挫折與磨難,擁抱一切巔峯與輝煌。歲月靜好,庸人何必自擾?一叢花樹,一簾煙雨,一次邂逅,都有生活中的纏綿悱惻;一片晴空,一程山水,一段故事,皆是生命裏的旖旎風景。一切湮滅,還有真情永恆;一切散盡,還有記憶成歌在失足中沉淪,則萬事成蹉跎;在危境中涅槃,則萬物皆風情。青山原不老,只爲雪白頭;綠水本無憂,皆因風皺面。人既要活得明白,又要難得糊塗,命運需要自己駕馭把握,生命需要自己主宰照亮。

(5)千萬不要苛責別人,爲難自己;千萬不要輕視別人,小瞧自己。寧可在轟轟烈烈中爭分奪秒,也不要在渾渾噩噩中虛度光陰。莫問結局是否完美無暇,只管過程演繹精彩紛呈;莫問紅塵誰是誰非,只管今世珍惜擁有。天再高,地再厚,也沒有我的理想重;海再廣,海再深,也沒我的信念深。你不擔當,沒人給你平臺;你不勇敢,沒人替你剛強。落後的孩子必須學會挑燈夜戰,貧窮的孩子必須學會努力奔跑!

夢想讓你與衆不同,奮鬥讓你改變命運!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夢想是價值的源泉,眼光決定未來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堅信人生有挫折但沒有失敗,篤信生命的質量來自決不妥協的信念。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折磨,纔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體會過失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窮則思變,差則思勤!自己選擇的路,就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不要生氣要有志氣,不要看破紅塵要去改變現實;不要嫉妒要學會欣賞,不要心動要立即行動;年輕時寧願跑起來被拌倒無數次,也不要四平八穩混日子;不要懶惰要勤奮,就算是無數次跌倒也要挺直腰桿豪邁的笑!

(6)歲月如歌,情懷依舊;人生如曲,婉轉悠長。人生不可能每天都很得意,也不是每天都很失意,幸運之神也不會永遠的垂青你,我們是平凡的人,就應當去過屬於自己的平凡生活,在人生風光處去彰顯自己的性格,在人生跌宕處奮起而破繭成蝶。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會在這潮漲潮落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凡樂觀、自信、謹慎的人不論是在浪潮的“巔峯”,還是在浪潮的“底谷”,他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朝着潮漲去努力,因爲他們的夢想和執着,會成爲激起浪潮的巨風,會再次掀起強勁的波濤,會再一次向浪尖衝擊!而悲觀、自負、沮喪的人在潮漲之時,放眼天下,會覺得無人與己媲美,而當潮落之時,只會埋怨世道的不公,卻不懂得審視自己,不懂得養精蓄銳,從此一蹶不振,結果在潮落之中沉淪……

其實,生命中最璀璨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這種能屈能伸的生命狀態,纔是人類最高的境界。人活着不僅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用一朵花看世界,世界就在花中;用一隻眼看世界,世界就在眼前;用一顆心看世界,世界就在心裏。生活也是一樣,雖有煩腦,雖有得失,卻不是全部。風景美麗固然很好,但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美麗的風景,不如愉悅的心情;愉悅的心情,不如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有了平和的心態,人生處處如坐春風。

詩詞鑑賞: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

任務驅動型作文之審題立意方法

寫作指導:有“型”可依有“路”可行

高三寫作訓練:爲蹭熱點盲目跟風炒作,你怎麼看

2021屆高考專項複習之仿寫詩歌+對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