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古代史的長河中,曾出現過許多政權或國家。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存在着許多不同之處的,比如國家的體制和君主的權力大小等等。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很早就建立起了君主專制制度,即法老爲全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同樣,古代中國也很早就發展出了君主專制制度,直到公元20世紀初才走向終結。

上圖——壁畫上的法老形象

既然二者建立起來的皆爲君主專制制度,那麼古埃及和古中國的君主們所享有的權力又存在着哪些不同呢?一、二者都將自己的身份"神化"

無論是古埃及的法老,還是古代中國的皇帝,都將自己的人格"神化"了。在君主們"虛構"的"世界"裏,君主之所以能夠成爲君主,是天意使然。也就是說,君主生來就享有統治萬物的權力,並且這種權力會一直緊緊伴隨着血緣關係進而傳承下去。

當我們將古埃及史和古代中國史結合起來看時,就能夠發現法老們的做法與中國古代的封建君主們如出一轍。中國古代史中的封建君主們,爲了與貴族集團劃清界限,因此也宣稱自己是上天之子,這也是"天子"稱呼的由來。既然是上天之子,那麼就"順理成章"的擁有和貴族集團以及其他社會階級不同的權力和地位,如此封建君主對國家的控制力就得到了加強。

上圖——古埃及神話中的太陽神二、權力的來源不同

前文已經提到,古埃及的法老和古代中國的皇帝都將自己視爲"上天之子",並努力用這一身份來印證自己權力的來源是不可被質疑的。通過這一特殊身份,法老和君主確立了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從而達成按照自己的意志統治整個國家的最終目的。

雖然二者最終想要達成的目的相同,且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也基本相同。但是實際上二者手中所掌握的權力的源頭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即"天子"不等於"天子"。對此,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楊寧芳教授和張爽碩士在《中國古代皇權合法性建構的三個維度》一文中曾經提到:···"天子"通俗理解的"天之子"一旦具有某種神性就超越了一般意義變成了感天而生、天人交媾的唯一性···

上圖——建立了西周王朝的武王姬發

在古埃及,法老宣稱自己的權力是經過擬人化的神明所給予的。不同的時期,法老所指向的神明的身份也有所不同。自新王國時期以後,法老普遍宣稱自己的權利來自於阿蒙神。而不管是哪個時代的法老,都一致的認爲自己的權利來源於擬人化的太陽神。(其他的神明則都是太陽神的化身)

而在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們一直認爲自己的權利來源於"天",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之子"。所謂的"天",是一種虛無縹緲、沒有經過擬人化的特殊概念。受時代因素所限,古代中國人無法通過現有知識水平解決一些超出於當前認知的客觀現象,因此便籠統的將其視爲"天命"作用下的結果。因此,古代中國人便默許了和認同了皇權的來源。三、對國家經濟控制的方式不同

《詩經·小雅》中曾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古代中國,國家的一切財產皆爲封建君主一人所有,即皇帝的私產。皇帝不僅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統治整個國家,同時還可以肆意揮霍國內所有的財富。

上圖——古埃及遺址出土的蠍王權標頭

從表面上看,法老和古中國的封建君主似乎都可以隨意操控國家經濟,但實則不然。在古埃及,法老掌控國家經濟的方式是通過確立財產所有權的方式實現的。簡單來說,就是在全國各地建立諸多法老直屬的經濟領地。這些地區的財富最終都將流入法老的"私人金庫"中去。而用於國家建設的經費,則並不是非常可觀。

而古代中國的封建君主將整個國家都視爲自己的私產,在每年將賦稅收入國庫之後,再從國庫之中劃撥出皇室專屬的經費。其餘的財政收入,則繼續投入到國家建設的"賬戶"中去。因此,古代中國國家的整體發展前景要明顯比古埃及好很多。

上圖——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設的國庫四、對生命的"控制"程度不同

在理想狀態下,古埃及的法老和古代中國的封建君主都掌握着臣民生死的權力。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君主想要剝奪他人的生命,似乎並不困難。但這也僅僅是理想狀態下的結果,基本很難實現。

在古埃及,法老可以憑藉自身的權威隨意剝奪他人生命。但是在古代中國,君主想要剝奪他人的生命,就必須從律法中尋找到相對應的懲罰條款,從而才能夠啓動懲罰機制。在律法逐漸得到完善之後,封建君主想要輕易剝奪他人的生命變得愈發困難起來。這實際上是一種進步,即君主也無法逾越律令,進而只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一時喜惡來治理整個國家。

上圖——制定漢朝律法的蕭何五、結語

雖然古埃及和古代中國都建立起了君主專制制度,並且由法老和封建君主總攬一切大權。但是通過上文的分析和論述可以發現,二者實際上還是存在着較大的差別的。無論是權力的來源,還是權力行使的過程和方式,都存在着顯著的差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君主對自身身份認知和身份職能認知的不同,是導致二者之間產生這種明顯的差別的主要因素。在古埃及的法老看來,只要能夠鞏固自己的專制統治,那麼就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即便這種專制統治只能夠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從長遠角度來看則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也在所不惜。

而在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們很早就明白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地吸取前朝和前人遺留下來的歷史經驗,儘可能地通過施以仁政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久而久之,一些權力就被君主自行限制了起來,便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統治整個國家了。

參考文獻:

【1】《詩經》

【2】《中國古代皇權合法性建構的三個維度》,楊寧芳、張爽著

推薦閱讀: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爲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