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爲何雙手合十?合不合適,說法源自何處?後天之數,大有文化

如今,表達友善、親切的人,行禮方式有多種,比如:握手、拱手、微笑、鞠躬、揖禮、跪拜等。

但在古代,古人最爲常見的一種交際行禮方式,卻是“雙手相向,兩掌相合”,行的是“合十”大禮,以表示對對方尊重和敬意。

這樣的敬禮方式,很有深意。當一個人兩手合併於胸前, 集中心思,恭敬禮拜時,殊不知,這樣的一個禮節,卻大有文化。

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和禮儀交往中,合十的行禮方式,既可以收斂、清靜心性,又能給人一種謙和、謙遜的印象,更容易給人帶來和善的好感。

那麼,雙手“合十”的禮節,又出自哪裏呢?人們爲何會採用這樣的敬禮方式呢?

或許有信仰的人士會說,這個我知道,“合十”的禮儀,最早與印度佛教有關。

在民俗文化中,古人認爲左手爲陽,右手爲陰;左手爲善,右手爲惡;左手爲天,右手爲地;男人爲陽,尚左,女人爲陰,尚右等說法。

中國的傳統《周易》文化中,還認爲左手是爲“善(吉)之手”,右手是“惡(兇)之手”、“左手爲神聖潔淨之手,右手爲污染髒濁之手;”

因此,生活中,我們便會見到有些人,在不同的場合,分別使用左右手的習慣。

同時,在行禮時,“源易緣”還注意到,左右手合十,就代表了人有善惡同體的真實一面。

從中國的現代漢語中來講,“合十”一詞,與“合適”同音。合適指符合常理、適合適宜之意。

《易經-繫辭傳》中說: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在以往的傳統文化《易經》系列文章中,我們談到過,上古時期,伏羲聖人觀“河圖”,推演創造出了先天八卦;大禹帝治水,苦於無解時,在洛水河畔看出了大龜背上一張神祕的圖案,後人稱爲“洛書”。

易聖周文王,又在羲皇先天八卦的基礎上,演繹出了八八六十四卦。

可見,周文王推演八八六十四卦的《周易》基礎和原理,正是源自“河圖洛書”推演而成。

《易經-說卦傳》中提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沒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易經聖賢認爲,先天八卦的原理是: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因此認爲“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也就是說要知道過去以往的事情,要順時針順數;要想了解未來的事情,則要逆時針向後數。

而文王后天八卦中則認爲,“帝出乎震”中的“帝”指的是宇宙的主宰——北斗星,整個天體都圍繞它運轉。

民間留傳的諺語:“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說卦傳》中稱,北斗星指向正東震卦時,代表着春分時節的到來;指向東南巽方時,代表着立夏時節的到來;指向正南離卦時,代表着夏至時節的到來;指向西南坤卦的方位時,代表着立秋時節的到來;指向正向兌卦時,代表着秋分時節的到來;指向西北乾卦時,代表着立冬的季節到來;指向正北坎卦時,代表着冬至時節的到來;指向東北艮卦時,代表着立春時節的到來。

“帝出乎震,齊乎巽…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指的就是,斗轉星移間,時令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而天帝運行的規則,也是按照後天八卦的方位巡視一圈。

而聖人和君王治理天下,坐北朝南,也是採用的面向光明的道理。

由此可見,後天八卦,其實是一個立體圖。《易經》八卦中的坎、離、震、兌,代表着天地的四正平面方位。而乾、艮、巽、坤則是上下方位。

“坎卦數爲1,坤卦數爲2,震卦數爲3,巽卦數爲4,乾卦數爲6,兌卦數爲7,艮卦數爲8,離卦數爲九……”

後天八卦中“天南(離)地北(坎),左東(震)右西(兌)、東北爲艮、西南屬坤,東南爲巽,西北爲乾”,遙遙相對的兩卦之數相加,均是10數。

而我們每一個人的,左右雙手各有5個手指頭,兩手合起來,正是“10”數。

因此,中國人常用的合十行禮,合不合適的道理,正是源自“後天八卦之數”。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