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上一次足以改變天下格局的關鍵戰役,隨着趙國的戰敗,東方六國再無能夠獨立抵擋秦國的存在,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成,難以逆轉。所以,對於東方六國來講,長平之戰的失敗,幾乎是吹響了他們滅亡的喪鐘。

然而就是這樣一場影響着後世數十年國運的戰爭,東方六國中卻僅僅只是趙國一家在苦苦支撐,其他諸如齊楚魏韓這些這些諸侯國,並沒有參與進來。而這對於趙國來講,無疑是很絕望的,因爲長平之戰打的是一場國力的消耗戰。

雙方各自陳兵數十萬,互相對峙,每日消耗的糧草甚巨,秦趙兩國其實都很難受。如果按照這種趨勢下去,最終的結果就是雙方罷兵言和。但是,趙國畢竟國力稍弱,糧草不濟,實在是等不到那個時候了。期間,趙國還向背後的齊國借過糧食,但是齊國沒答應。

“(齊)王建立六年,趙無食,請粟於齊”(《資治通鑑》)

最終趙王沒有辦法,只能是孤注一擲。讓趙括帶着二十萬邯鄲軍,替換長平前線的主帥廉頗,主動與秦軍決戰,以期早日結束這場煎熬的戰爭。然後便是我們我們所知道的結果了,趙括輕敵冒進,被白起誘敵深入,斷絕糧道,最終圍而殲之,四十多萬趙軍近乎全軍覆沒。

那麼問題來了,齊國他們爲何不幫忙,難道不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嗎?

脣亡齒寒的道理他們當然明白,當初趙國向齊國借糧食的時候,齊國大臣周子就在齊王建面前,把趙國比作齊國之脣,建議齊王建借糧食給趙國。

“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資治通鑑》)

但是,齊王建根本就不聽,因爲就當時的天下格局而言,趙國和齊國根本就不是什麼脣齒相依的關係。在齊國等諸侯眼中,此時的趙國與秦國沒有太大區別。

在一般人眼中,所謂的戰國時期,似乎就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這麼一個過程。但事實上,這只是戰國時代的一個小階段。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秦國都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諸如魏國、齊國、楚國還有趙國,都曾像秦國一樣登上天下霸主的位置,或者參與到爭霸行列中來。所以,戰國時期的主調乃是諸侯混戰,不光有秦國打六國這一條線。既然是混戰,那就沒有絕對的陣營和盟友,他們只會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哪怕是同出一家的三晉,那都是互相攻伐不斷,更不要說其他國家了。

依據這個背景,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其實你會發現,那就是秦國和趙國的一場爭霸戰。

當時的秦國已經崛起,揮師東進的戰略目標顯露無疑,山東六國中與之相鄰的三晉與楚國,都被秦國給揍了。比如伊闕之戰,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被全殲;鄢郢之戰,打得楚國被迫遷都;華陽之戰,魏趙聯軍十五萬被斬,魏國大片國土淪陷。所以對於五國來說,秦國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但是,趙國也好不到哪裏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大增,逐漸成爲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而這對於東方的其他諸侯國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兒。畢竟趙國強大了,作爲鄰國的他們就該遭殃了。尤其是對於燕國、齊國這些離秦國較遠的國家來講,趙國的威脅要遠大於秦國。在長平之戰前,趙國沒少揍他們。

比如公元前276年,廉頗伐齊,攻陷九城;公元前276年,廉頗攻魏幾,拔之;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韓,拔注人;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三城。

所以,長平之戰對於秦趙之外的各個諸侯國而言,其實談不上什麼立場,雙方都是威脅,坐山觀虎鬥乃是最爲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

有了這麼一個結論,我們再來看齊國不借糧食,那就變得十分合理了。對於當時的齊國而言,他們是不想看到趙國贏的。齊國希望秦國去幫助自己最大限度的削弱趙國,從而緩解趙國對於自己的威脅,至於所謂的脣亡齒寒,那該是後面考慮的事情。

所以,齊國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趙國和秦國死磕,雙方都被削弱,自己纔能有機會從中獲利。這個結論不僅適用於齊國,也適用於楚國、燕國,甚至連同爲三晉的魏國與韓國,也都是有着這樣的想法。

關於長平之戰,魏王曾詢問過底下大臣的看法,結果有人說,趙國輸了,其實是我們的福氣。雖然這樣的話有些短視,但就當時的背景而言,並不是沒有道理。畢竟沒有誰願意看到身邊的盟友,過於強大。

大夫曰:“縱其勝趙,於我何損?鄰之羞,國之福也。”(《資治通鑑》)

此外,秦國的外交策略也一直弄得挺不錯。

在上黨以及長平對峙期間,秦國一直都在放煙霧彈。明明前線劍拔弩張,卻對趙國的議和使者隆重接待。弄出一副隨時有可能罷兵言和的狀態。這讓魏國、楚國這些頗有想法的諸侯們,有些摸不着頭腦,他們或許有着出兵的想法,但是卻又擔心趙國和秦國已經議和。屆時自己不僅什麼都撈不着,還會白白惹來秦國的憤怒,那就得不償失了。

鄭朱,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爲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史記》)

所以,總結來講,齊國等諸侯,之所以在長平之戰中不幫趙國,一方面是想坐山觀虎鬥,一方面則是害怕得罪秦國。這些想法放在現在來看,自然是有些短視,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言,其實都是情理之中的想法。我們總是站在上帝視角看問題,容易將事情簡單化。

畢竟他們也沒想到,趙國會輸得這麼慘,四十多萬青壯,僅僅一兩個月就被秦軍給全部殲滅了。這也是趙括兩千多年來一直被人所笑話的原因之所在。

如此短的時間,如此之大的傷亡,各位諸侯根本就來不及反應。而正是在見識到秦國的強大之後,魏、楚等諸侯國纔有了脣亡齒寒的想法,於邯鄲之戰出兵相助趙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