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鹹海,名海,卻不是海,而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鹹水湖。它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面積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5倍。可今天的鹹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縮減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里)。

它曾經是中亞第一大咸水湖

鹹海,英文名稱爲“Aral Sea”,在突厥語中的意思爲“島之海”,曾經在1公頃海域內分佈着1500個小島嶼,因此而得名。

鹹海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湖水清澈、水質優良。鹹海東海岸的北部是錫爾河三角洲,南海岸爲阿姆河三角洲,西海岸爲烏斯秋爾特高原,北岸地勢高低不平,岸線曲折。

鹹海地區屬極端大陸性氣候,且被克孜勒庫姆沙漠包圍,降水稀少,主要由來自天山山脈與帕米爾高原的錫爾河與阿姆河補給。

鹹海在巔峯時期面積曾達到6.7萬平方公里,沼澤和溼地遍佈,鹽分適中、魚蝦成羣,水生態系統十分豐富。湖中生活過的魚類有38種,周邊生活着100多萬隻高鼻羚羊。當地漁業年捕撈量曾經達到4萬噸,佔前蘇聯總捕魚量的1/6。

面積消失6萬平方公里,鹹海發生了什麼?

美國宇航局拍攝了一組照片,記錄了鹹海從2000年至今的變化。歷年圖片的變化可以看出,鹹海在不斷萎縮,甚至到後來,從衛星圖中完全消失。

鹹海消失的水都去了哪?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爲了大力發展棉花種植,把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河水引入到鹹海流域中下游的棉花種植區,並修建起大規模的運河和水渠(如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布哈爾引水渠),流域灌溉面積從1960年的450萬公頃迅速擴大到1980年的近700萬公頃,棉花年產量高達99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 20%。

棉花產量提高的同時,鹹海卻因爲少了補給快速萎縮。

農業灌溉消耗了絕大部分水資源,最終導致匯入鹹海的水量急劇減少,鹹海迅速大面積乾涸。由於灌溉引水設施的落後與輸水路途的遙遠,超過30%以上的水資源被白白蒸發或滲漏掉。

流域的耕地面積與城鎮建設面積迅速擴張,人口大量增長,導致水資源消耗不斷增加,而流入鹹海的水也越來越少,1960-2004年間,鹹海水域面積以1087.00 km2/a的速率快速萎縮。

1986年,鹹海萎縮枝解成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北鹹海和南鹹海。而到2007年,南鹹海又萎縮分解成了東、西兩個部分,形成了東鹹海和西鹹海。

不僅如此,鹹海周圍的生態環境也在嚴重惡化。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增加,夏天更炎熱更乾旱,而冬天更寒冷。鹹海湖盆大面積裸露,風吹沙起,含有鹽分的沙塵被吹向農田和城鎮,導致土地鹽鹼化,居民患上嚴重的呼吸道與消化道疾病,生命健康遭受威脅,這裏的嬰兒死亡率甚至成爲世界最高的地區之一。

湖水含鹽量激增,湖中魚蝦大量死亡,鳥類由於缺乏食物也死亡慘重,生物物種銳減,鹹海瀕臨成爲死亡之海。

現在補救,還來得及嗎?

所幸的是,人類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流域內的耕地面積從2005年以來有所減少,灌溉用水量減少,流域內的水資源消耗量以7.69×108 m3/年的速率減少,使得流入鹹海的徑流有所增加。

除此之外,作物種植結構的改善、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人們節水意識的提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鹹海的退縮速率。

自2005年以來,鹹海退縮速率開始呈明顯減緩的態勢。

另一個方面,全球氣候變暖,溫度升高導致高山區的冰川積雪加速消融,冰雪融水徑流量增加,從而補給了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源流。同時,山區降水有所增多,導致上游出山口的徑流呈增加趨勢,也就是上游來水量增多了,進一步補給了鹹海。

未來鹹海會完全消失嗎?

鹹海最終會消失嗎?這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問題。我們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人類繼續過度消耗鹹海,它或許真的會消失殆盡,成爲“21世紀最大的環境災難”。

但可觀的是,中亞國家已經在採取行動挽救鹹海,努力減輕鹹海危機對生態系統和周圍上百萬居民生產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他們成立了“拯救鹹海國際基金會(IFSA)”,並在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資助下制定了鹹海治理專項計劃,使得北鹹海的水量自2000年起有所增加。中國的科研工作者也在近10年加大了對鹹海問題的關注,助力鹹海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

但對鹹海的治理,牽涉到上游的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下游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多個國家的利益,水土資源空間分佈不均,這也使得一些措施無法徹底執行,所以至今並沒能完全遏制鹹海的衰減趨勢。

鹹海危機是人類無度開發利用水資源導致的惡果。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敬畏自然,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它賜予我們的寶貴資源。若肆意妄爲地開發濫用,必將導致生態破壞,換來的是兩敗俱傷。

挽救鹹海並非一日之功,需全體人類共同合作,不懈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