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过程本来是宁静的、安详的,造物主并没有给人规定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而人却给自己不断地增加负担。古代的智者悟出了这个道理,提出了清心寡欲的理念。因为“心”是人今世一切遭遇的根源。其实,当人的心中常记造物主,欲望就少了,就会调节平衡,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不会觉得迷茫和痛苦。

世人常说人间是苦海,其实尘世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苦也没有乐,人所感受的一切状况,都出自于自己的内心。内心狭隘的人感觉处处不如意,对世俗琐事耿耿于怀。内心宽大平和的人,感觉处处都是主的恩泽,他的人生自然是快乐的。所以,一个人内心的状态以及看待世界的态度,导致了世界展现在他面前的样子。

人生的悲喜,往往在一念之间。内心的想法,决定了他对事物的感知度。也就是说,心中有什么,眼中就会呈现什么。所以,所有的修行,最终都是修心。一件事情属于世俗,还是属于教门,取决于当事人心中的动机,与外在的形式没有绝对的关系。而唯有主宰能观人心,所以,一个人不能贸然评价另一个人的作为。

“心”是一切的根源,人若看不透这一点,就会一味地追逐外在的美好及环境的光华,却丢失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之光,那么,他这一生终究是浅薄无福的。仁慈主说:“在该地居民之后,继承这块土地的人不明白吗?假如我意欲,我必因他们的罪恶而惩治他们。我封闭了他们的心,所以他们听不到真理。”(7:100)

文/马石头,图/马识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