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一部恐怖片拍攝成功的導演一定是有着極強的導演功底和對人心揣摩的能力。尤其亞洲恐怖片,玩的就是視聽語言和情節懸念,簡單來說,導演對於光線,音響和劇本的的把控會對影片的最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韓國電影《昆池巖》的光效設計

而尋求刺激和挑戰膽識又向來是人類的本能,當生活早已經把我們錘鍊得心若磐石,波瀾不驚時,能在電影虛擬的時空中感受一把驚險刺激,可謂是舒緩壓力的一劑良藥,滿足了一部分的精神需求。這也就是爲什麼恐怖片在各國都長盛不衰的原因。

日本電影《咒怨》的氛圍營造

另外,與注重外在視覺體驗的西方恐怖片不同,相對內斂的亞洲人則更喜歡內在心理緊張的體驗。文化的差異,美學的不同,加之中國香港,泰國,日本,韓國多年對恐怖片的不斷摸索,亞洲恐怖片已經逐漸形成一種更高級也更深層的藝術風格和觀影體驗。

中國香港電影《殭屍》的服裝設計

下面我們從中、日、韓三國的恐怖片發展,以及如今的差異與差距來看看,爲何日韓導演用恐怖片征服了好萊塢,而我們的卻成爲網大。

日韓導演爲何能用恐怖片敲開好萊塢的大門

實話實說,比起日韓,我國是有良好的恐怖片傳統和早上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的。早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夜半歌聲》就震撼了當時的影壇,創下在上海連映34天並且場場爆滿的記錄。80年代末的《銀蛇謀殺案》(1988年)和《黑樓孤魂》(1989年)都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話說《銀蛇謀殺案》正是導演李少紅的處女作,該片成爲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電影《銀蛇謀殺案》海報

沒想到的是,一把本是“王者”的開局,如今卻落了個經常會被觀衆吐槽“辣眼”、“一點都不嚇人”,“粗製濫造”的“青銅”結局。在經歷了幾次國產片保護月呵護下的國產恐怖片如今只能淪爲網大。

電影《閃靈》

以至於有很多觀衆認爲,恐怖片都是些不入流的影片,更談不上藝術。其實這種看法是有失公允的,世界各國都有無數大師級的導演熱衷於拍攝恐怖片。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閃靈》,《碟中諜》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的《魔女嘉莉》,就連拍出《指環王》的彼得·傑克遜早期也是一名癡迷於恐怖片的導演。

電影《魔女嘉莉》

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導演,用自己的鏡頭和藝術造詣將恐怖片提升到了新高度,同時也將自己的作品送入經典電影的行列。換句話說不論從故事的深度還是拍攝的技巧上,恐怖片的藝術性是完全可以跟所謂的藝術片平起平坐的。再看我們的近鄰日韓兩國。

日本導演清水崇

日本導演清水崇,不僅靠自編自導的一系列恐怖片在本國聲名鵲起,更是通過恐怖片《咒怨》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分別於2004年和2006年由他親自執導了兩部美國版《咒怨》。其實早在2002年中田秀夫的《午夜兇鈴》就已被好萊塢翻拍,2005年還由他本人導演了美版《午夜兇鈴2》。

美版《午夜兇鈴2》

韓國導演金知雲的恐怖片《薔花,紅蓮》也在2009年被好萊塢翻拍成《不請自來》。而他本人也於2013年進軍好萊塢,拍攝了由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背水一戰》,通過《甜蜜人生》《密探》《人狼》等優秀作品躋身於韓國知名導演的行列。

電影《薔花,紅蓮》

另外,據說1967年的韓國恐怖片《月下的共同墓地》(又譯《月下公墓》)以及2018年上映的《昆池巖》都已被好萊塢相中,有望在未來翻拍成美版。可見,通過恐怖片躋身於世界級導演並不是個例,這又是爲何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用最直觀的畫面去刺激觀衆的神經,挑戰觀衆的視覺是好萊塢恐怖片長期以來的慣用伎倆。而一大部分這類的恐怖片準確地說不是恐怖而是噁心,難免形成審美疲勞。

我認爲真正好的恐怖片絕不僅僅是刺激你,更重要的引導你去想。因此,利用無形的刺激引導你去想的恐怖片才真正會引起觀衆持久的共鳴和恐懼。而這也恰恰是東方意境以及亞洲恐怖片獨有的特色和優勢。

電影《午夜兇鈴》

衆所周知,由於日本是個狹小的島國,資源的匱乏讓日本人總覺得美好的事物是容易消逝的。因而在日本的歷史發展中自然的形成了一種“認爲生命最美的時刻是菊花凋落的一瞬間”這樣的民族審美,而這樣的審美也必然傾注於文學與藝術中。

所以日本的電影歷來對於死亡以及稀奇古怪的事物和鬼怪的故事一直保有濃厚的興趣。不論是以江戶時期德川幕府的刑罰爲題材,還是以志怪小說爲藍本,大約在50年代日本的恐怖片開始起步。

日本導演冢本晉也

到了70年代,深受美國恐怖片影響的一代人成長起來,以冢本晉也爲代表的一批地下電影者開始湧現,他們將原有的日本傳統恐怖故事題材與好萊塢那種“血淋淋”的風格合流,形成了一波龐雜凌亂的新型日本恐怖片。又經過不斷的多元化發展,最終在90年代初催生出融入了該民族特有的細膩、精緻、含蓄和感傷的靈異題材恐怖電影。而這類心理恐怖片則比好萊塢那種單純用畫面的物理恐怖更勝一籌,也更讓人害怕。

電影《咒怨》

靈異這一題材具有獨特的東方式恐怖,與西方同類的恐怖片相比,“鬼魂”這一概念反映出了極其明顯的審美和文化差異,因此,靈異復仇成爲日本恐怖片與西方恐怖片相比最爲獨特的差異。

電影《女高怪談》

到了90年代中期,善於學習的韓國人也開始向我國香港和日本的恐怖片取經,一時間形成一股恐怖片浪潮,到了1998年,當年拍攝的三部恐怖片《女高怪談》、《退魔錄》和《安靜的家族》分別位列該年電影票房榜的第2、第4和第5位。從此,韓國也開始在恐怖片上的不斷摸索,在吸收和借鑑國外優秀電影成果的同時,十分關注恐怖片的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雖然表達的方式多種多樣,表達的內容也千變萬化,但在韓國恐怖片中總會出現一個違背綱常倫理或者道德規範的故事內核。於是在衆多的韓國恐怖片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共性——倫理訴求和人文關懷。換而言之,蘊含着強烈的倫理訴求和人文關懷是韓國恐怖片的獨有的風格特點。

電影《女高怪談2:交換日記》

例如1998年由樸岐烔導演的《女高怪談》雖然是一部恐怖片,但其故事的內核實際上是在探討困擾高校女生的被同學排擠,因爲考試競爭以及受到壓抑的教育等問題,與以往的恐怖片拍攝手法大相徑庭,可以說開創了校園恐怖片這一新的恐怖電影類型,一經上映收穫了極高的票房和讚譽。因而被視爲韓國恐怖片的先河,甚至說將韓國恐怖片時期分爲《女高怪談》前和《女高怪談》後也不爲過。

電影《女高怪談3:狐狸階梯》宋智孝

此後,接連拍攝了多部系列片,而每一次啓用新人也是《女高怪談》的又一開創,宋智孝,金玉彬兩爲大家熟悉的韓國女名星分別是從《女高怪談3:狐狸階梯》和《女高怪談4:聲音》出道的。不光演員,還有編導等一衆從業人員都是從《女高怪談》中積累經驗和名聲後,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從而《女高怪談》也成爲韓國一個成功的系列電影,給韓國影壇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也爲韓國恐怖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電影《女高怪談4:聲音》金玉彬

此後,韓國電影人發揮取長補短的精神和拿來主義,以不脫離倫理訴求和人文關懷爲前提,不斷嘗試在恐怖片中糅合懸疑、犯罪、偵探、推理、驚悚等衆多元素,向中國香港,日本,歐美等成熟恐怖片借鑑。但絕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創作中充分本土化,爲我所用。經過不斷的摸索將多元的審美感受融爲一體,再加上韓國相對寬鬆自由的電影制度,爲恐怖片大開方便之門。因而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風格——類型雜糅是韓國恐怖片的重要特點。

電影《哭聲》

近年來,有糅合懸疑題材的《哭聲》糅合宗教題材的《娑婆訶》糅合廢棄精神病院題材的《昆池巖》糅合漫畫題材的《殺人漫畫》糅合軍事題材的《R高地》等一大批各類型優秀恐怖片舉不勝數。

電影《殺人漫畫》

國產院線恐怖片的興衰

說到國產恐怖片,其實我國香港恐怖片的誕生時間很早,幾乎與日韓同步。80年代林正英拍攝的《殭屍先生》在香港上映後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此後香港本土電影人紛紛跟風這一題材電影,整個恐怖電影市場幾乎都是“殭屍”題材居多。

古天樂的《陰陽路》系列

到了90年代古天樂的《陰陽路》系列,吳鎮宇的《山村老屍》系列,陳可辛,陳果導演的《三更》系列等“鬼片”成爲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恐怖片。由於成本相對低廉觀衆又喜歡看,恐怖片佔據了電影市場的很大份額並得到長足的發展。可以說香港恐怖片一度席捲整個亞洲,極具代表性。

吳鎮宇的《山村老屍》系列

但中國內地恐怖片纔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範疇,關於香港恐怖片在這裏就不做過多的討論。

作爲電影類型中的重要成員,恐怖片在電影行業中一直都是低成本,高回報的代名詞。這一點在內地也不例外。2011年,一部是小成本、無明星的《B區32號》和尚未成名的楊冪主演的《孤島驚魂》當年恐怖片的票房奇蹟,據說前者成本僅在8萬左右,最終斬獲近1500萬票房,而後者也以約500萬元的成本豪取9000萬票房。

電影《孤島驚魂》楊冪

由於投資少,回報高,衆多小公司開始紛紛入局“以小博大”。2012年的內地院線接連出現了《筆仙驚魂》和《筆仙》,票房分別爲2340.7萬和5808.5萬元,掀起了一陣“筆仙熱”。

電影《京城81號》林心如

2014年7月上映,由林心如,吳鎮宇主演的《京城81號》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票房爲4.2億元。三年後出品方乘勝追擊推出的由張智霖,鍾欣桐主演的《京城81號2》上映,雖然不及前作,但依然斬獲2.2億票房。

電影《京城81號2》鍾欣桐

這一系列的院線恐怖片在商業上創造了不少的奇蹟,本應該吸引了更多的恐怖片入局,可到了2017至2019年,國產恐怖片不僅上映數量逐年遞減,票房成績更是呈斷崖式驟降。

究其原因或許出在口碑上,以上影片在某評分網站上普遍不超過5分。如果單從影片質量和口碑的角度看,無疑是不及格的。如果說分別投資4000萬和後來投資7000萬的《京城81號》系列請來明星和名導葉偉民,並且在製作上頗爲講究,將國產恐怖片的製作成本大幅提升,都難逃觀衆挑剔的眼睛,僅取得4.8和3.8分的成績。

導演葉偉民

那麼其餘更多的恐怖片其實都是幾個套路反覆挖掘翻拍,令觀衆早已厭倦。由於製作成本相對低廉,大量二三流電影公司湧入,粗製濫造,乏善可陳,甚至欺騙觀衆,因此隨後出現的作品往往都被視爲爛片,很難再對觀衆造成巨大影響力。造成國產恐怖片觀衆流失的根本原因我認爲是太多草臺班子在短時間內一窩蜂地湧入恐怖片製作市場,拍了大量的低質量恐怖片,才徹底把恐怖片觀衆羣體給看傷了,從2017年《京城81號2》獲得2.2億票房後到現在還沒緩過神來,而且每況愈下,可以說中國觀衆對院線恐怖片已徹底經絕望了。

電影《京城81號2》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恐怖片逐漸退出了院線市場,這部分流失的內容開始試着在其它渠道中找出路。一部分進入了網絡電影領域,近年來的《道士出山》《新殭屍先生2》等都獲得了不少分賬收益。正應了我前面所說,不是沒有觀衆羣體,而是傷透了心。

電影《京城81號2》佈景

如果當初我們的恐怖片市場能多些《京城81號2》這樣的大製作,雖然故事有待提升,但至少從主創班底和製作規模上看是用了心的。倘若按照《京城81號》的思路和開拓精神逐步摸索下去的話,國產恐怖片還是有一定規模的市場和觀衆的。

但如今像曾出品了《B區32號》8萬博得1500萬,以及《京城81號》系列累計7億票房這樣的現象級恐怖片的恆業影業早已轉型,離起家的恐怖片也越來越遠。未來還能否有影視公司爲我們呈上更好的國產恐怖片目前還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