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些年》悦悦

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次子朱祁钰是英宗的异母弟,在朱祁镇即位后,受封为郕王。两兄弟年龄相差仅一岁,因为储位早定,他们之间少了围绕皇位的你争我夺,相处起来很是“融洽”。

然而,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成为瓦剌的阶下之囚。而明朝出于抵御瓦剌的需要,拥立留守的朱祁钰为皇帝。兄弟俩的命运和关系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跌落皇位的朱祁镇

明英宗兴冲冲地御驾亲征瓦剌,非但没能获得和父辈一样亮眼的战绩,还把自己搭了进去,成了瓦剌的阶下囚。

这位年仅23岁的皇帝将会怎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人生巨变”呢?

事实上,当失败排山倒海地到来时,明英宗却表现得格外冷静和“体面”。

据说,当时战场上的明军在瓦剌的强势打击下已经溃不成军。兵荒马乱之中,英宗看脱身无望,面对层层围上来的瓦剌士兵,索性席地端坐起来。一个瓦剌士兵见此人衣着华贵,上前便要抢夺他的衣物。混乱之中,明英宗仍然端坐不动。看到此人形容举止颇为不同,一个有见识的瓦剌兵认为 “此非凡人”,于是把他送到了也先的弟弟赛刊王的大帐之中。

见到赛刊王,明英宗脱口问到:“子其也先乎?其伯颜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赛刊王并不知道来人是谁,但听到对方如此发问,很是惊异,便把他带到了也先面前。在也先处,瓦剌人才恍然大悟:这个俘虏竟然是明朝皇帝!

活捉了大明皇帝,也先却为难了。到底该怎么处置他呢?身边的人劝他杀掉英宗,此言既出便遭到了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的极力反对。他劝也先说:“两军交战,人马必中刀箭,或践伤压死。今大明皇帝独不践压中刀箭,而问那颜,问我等,无惊恐怨怒。我等久受大明皇帝厚恩赏,虽天有怒,推而弃之地下,而未尝死之,我等何反天?那颜若遣使告中国,迎返天子,那颜不有万世好男子名乎?”大意就是认为应该保住明英宗性命,这样有利于瓦剌。这个主意获得了一致赞同。

就这样,明英宗被送往伯颜帖木儿营中“保护”了起来。

明英宗的绝境生存

因为相信明英宗“奇货可居”,也先对他还是比较优待的。

作为阶下囚,英宗的日子还算好过。据说,他吃的不错:每两日有一头羊,七日进一头牛,每日还有牛奶、马奶喝;住的是帐篷,有瓦剌女子帮着打理家务;出行时或坐车或乘马;也先还安排了日常休闲项目,比如隔几天便设宴请英宗前来饮酒娱乐;甚至在礼节上,也先和他的手下也会向英宗行君臣之礼。

即便没有受到“亏待”,明英宗的生活仍然无法和在皇宫中相比。草原环境恶劣,中原人日常吃的菜和米都很紧缺;冬天北风一吹,大帐之中冷得让人无法入眠;瓦剌流动性强,英宗需要跟随瓦剌颠簸行军,十分辛苦;还有身边的宦官喜宁投靠了也先,这让英宗的处境更加艰难;最重要的,也先虽然表面上优待他,但实质上还是把他当做“人质”,不仅没有自由,还时时会有性命之忧。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境况如此艰难,明英宗还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此时在明英宗身边,有两位侍从一直跟随,不离不弃。其中一位叫袁彬。他很有学识,英宗寄回朝廷的诏书都由他代为起草;生活上,他对英宗照顾的无微不至,天寒地冻时,他会用胸脯为英宗暖脚;还有一位叫哈铭的蒙古人,他担任英宗的翻译,常常和袁彬费尽心思宽慰英宗,为他排解思乡之忧。

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这两个人为什么能对英宗如此忠诚呢?也先为了剪除英宗羽翼,曾多次策划除掉袁彬和哈铭,英宗发觉后都竭力阻止甚至拼命相救。他们生了病,英宗会放下帝王身份主动照料。患难之时,这三人不像是君臣,更像是家人。

在草原上,明英宗不光收获了近侍的忠诚,在瓦剌这里还收获了一众“粉丝”。这位年轻的皇帝,被俘时镇定自若;被囚在瓦剌始终没有流露出沮丧之色;瓦剌要送给他女子,他也坚辞不受……这些都让瓦剌人很佩服,尤其是也先的弟弟,对英宗十分尊敬,并且主动和他交好。

比起当初那个亲征时头脑发热的年轻人,此时在绝境之中的明英宗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气度似乎更像是一位合格的大明皇帝。

白捡皇位的朱祁钰

明英宗成为阶下囚,却保持了超乎想象的冷静。而在同一个时空下的明朝这边,却乱成了一团。

当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回时,北京是这样一番情形:“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议战议守未决”。

为什么会这么慌?原来当初瓦剌南下攻明,英宗匆匆集结军队御驾亲征,大概是自信地认为自己去去就回,便放心地让郕王朱祁钰留守监国。如今,明英宗被俘,明朝事先根本没有相应的预案,朝廷此时群龙无首,自然一片混乱。

此时,朝廷急需一个人出来主持大局,但能做这件事的人实在寥寥。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此时只有2岁。虽然他很快被立为太子,但是并不足以安定人心。朝廷上下能指望的似乎就只有朱祁钰了。于是,太后下诏让朱祁钰辅佐太子,代总国政。

从朱祁钰摄朝的一些迹象看,他似乎还不太具备统领满朝文武的气场。比如,在朝堂上,大臣们请求族诛王振,王振的同党马顺站出来叱退群臣。大臣们一怒之下将其群殴致死。在朝堂上看到这一幕,朱祁钰被吓得够呛,多亏大臣于谦站出来稳定了局面。

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社稷的稳定, 8月,大臣们请太后再次主持大局,让朱祁钰即皇帝位,但同时也明确了附加条件:太子之位还是朱见深的。

对于皇位,朱祁钰本来没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不高,自己又非长子,英宗被立为储君后,他更是没了机会。可是谁能想到,别人争破头都抢不到的皇位如今从天而降,被他捡了漏。

据说,对于这个白捡的天下,朱祁钰再三推脱,甚至躲回了自己的府邸。在大臣们的力劝下,又得到明英宗传来“让位”的口信后,朱祁钰才勉强接受。1449年9月,朱祁钰即皇帝位,是为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明代宗的力挽狂澜

如果说朱祁钰不想接手这个皇位,那也是在情理之中。

因为,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大军直逼京师,此时的北京是一座危城。朝廷上,大臣们在“战”和“守”的问题上吵翻了天;战场上,瓦剌以英宗为筹码极尽敲诈勒索之事。明朝面临的形势已经万分危急。

但是,朱祁钰继位后,明朝迎来了翻盘的可能。

他接受主战大臣的建议,迅速定下留守京师、进行守御的方针。于是,明军迅速集结,完善了京城的防务。朱祁钰的支持也大大提振了主战大臣们的信心。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明军用有限的资源击退了瓦剌的猛烈进攻,创造了一个战史上的奇迹。之后,朱祁钰又在于谦、石亨等人的辅助下在边城进行防卫,挫败了瓦剌继续进攻明朝的企图。

击退大敌之后,朱祁钰又开始惩治王振的朋党,让文武群臣的愤懑之情得以宣泄,朝纲得以重新振作。因为朱祁钰的力挽狂澜,明朝终于度过了危局。

几乎在同一时期,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二人经历了命运中的巨大转折。在各自的困境面前,他们都慢慢找到了节奏,摆正了姿态,寻到了各自的解决之道。所以,明英宗在绝境中生存了下来,明代宗则带领明朝度过了危机。

很多时候,生命中的变化都是猝不及防的,有时还会一波连着一波。就像这场土木堡之变,它让明英宗兄弟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当乱局平息,事态好转时,他们又将迎来新的问题:明英宗该如何回归?昔日的兄弟、如今的两位皇帝该如何“共处”?当这些问题浮出水面时,也许他们都没想到,各自的命运又将因这些新问题再次发生巨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