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保靖黃金茶在內的茶產業成爲湘西州脫貧的重要產業。湘西州宣傳部供圖

包括保靖黃金茶在內的茶產業成爲湘西州脫貧的重要產業。湘西州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湘西11月23日電 題:首倡之地擔起首倡之責:湖南湘西交出“精準扶貧”合格答卷

作者 向一鵬

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65.78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5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省級貧困縣吉首市於2017年脫貧摘帽,7個深度貧困縣2019年全部脫貧摘帽。

7年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中央決策和湖南省委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爲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來抓,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好路子,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決定性勝利。

首倡之地行首倡之爲

湘西州是“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之地。近年來,湘西州自覺扛起首倡地的首倡之責,行首倡之爲,建首倡之功,確保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湘西州委連續7年出臺精準扶貧脫貧1號文件,不斷完善脫貧攻堅目標、責任、政策、投入、考覈和監督體系;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參照湖南省相關聯點制度推行“州級領導聯縣包鄉、縣級領導聯鄉包村”“州縣直單位包村、黨員幹部結對幫戶”等制度,實行駐村幫扶、結對幫扶全覆蓋。

十八洞村變成了知名的旅遊“打卡地”。 楊華峯 攝

據統計,該州的州縣組織部門派出5995名優秀幹部,組成1742個工作隊,對1110個貧困村和632個有貧困人口的非貧困村(社區)實行“一村一隊”全覆蓋,各級黨員幹部5.96萬人結對16.5萬戶貧困戶,實現精準幫扶全覆蓋。

湘西州將近3年新錄用的1776名州縣直單位工作人員全部下派到貧困村鍛鍊,整合540名科技人才組建特色產業專家服務團和10個科技特色產業團到脫貧一線服務,動員1200多家企業、商會參與精準扶貧“千企聯村”行動,引導兩新組織結對幫扶452個貧困村,先後派出5萬多名黨員幹部、社會人士結對幫扶19萬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

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湘西州因地因人因事定製幫扶政策措施,大力實施“發展生產脫貧工程”“鄉村旅遊脫貧工程”等精準扶貧脫貧“十項工程”,確保幫到點上、扶到根上;並持續推進扶貧領域作風及腐敗問題專項治理,確保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

產業帶動支撐穩定脫貧

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原則,湘西州堅持短平快與中長期相兼顧、新特優相搭配、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產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秉持特色立足、特色取勝,充分發揮綠色、生態、有機、富硒等獨特優勢,湘西州形成州域有主導產業、縣市有支柱產業、鄉村有主打產品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州茶葉、油茶、菸葉、柑橘、獼猴桃、蔬菜、中藥材和特色養殖8大特色農業基地,達到450萬畝左右,湘西州獲評中國黃金茶之鄉、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百合之鄉等殊榮。

菖蒲塘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助力鄉村振興。湘西州宣傳部供圖

以茶產業爲例,2013年以來,湘西州相繼出臺《關於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意見》《湘西自治州茶葉產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等文件,對各縣市茶葉產業發展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和發展要求。從此,全州茶葉產業迅速發展。2015年至2019年,全州茶葉種植面積從27.45萬畝發展到48.7萬畝,年總產量從3000多噸到11600餘噸,年產值從5.74億元到24.19億元,帶動12.2萬貧困羣衆實現脫貧增收。

在保靖縣葫蘆鎮的苗族聚居村大巖村,5個村民小組370戶1376人,家家戶戶都種上了黃金茶。該村現有黃金茶麪積6230畝,可採面積3800畝,2019年實現產值2000萬元以上,僅茶葉這項戶均年收入就達5.4萬元。

“全州茶農有40萬人,還有從事加工、銷售等茶產業的10萬人,人均實現收入4000元以上。”湘西州茶辦負責人史春枝說,茶產業的發展,爲全州的脫貧攻堅作出了巨大貢獻。

種植有近60年曆史的龍山縣百合,品質好、原生態、無公害,2018年成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爲龍山縣穩定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我種了10畝百合,年收入8萬元。”龍山縣白巖洞村百合種植戶劉昌義說,自從“一村一品”百合品牌打響後,不斷有人上門收購,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拔窮根防返貧推動鄉村振興

花垣縣十八洞村如今已成爲知名的旅遊“打卡地”。2018年,村民鄒祥吉結束在外打工回村,當上了導遊,每月有幾千元收入。“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看着村裏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變好了。”

爲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十八洞村以鄉村旅遊爲主導,形成特色種養、苗繡、山泉水等多業並舉的發展局面,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68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6萬元,先後榮獲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殊榮。

龍山百合產業扶貧取得了良好成效。湘西州宣傳部供圖

據悉,湘西州採用景區帶村、能人帶戶,跨村聯合、產業融合,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雙帶雙合雙加”旅遊扶貧模式,推進“土家探源”和“神祕苗鄉”二條生態文化村鎮遊精品線以及300個特色村寨保護開發,推動旅遊與農業、文化等深度融合,實現了村寨變景點,村民變股民、變旅遊從業者,打造了花垣十八洞村、古丈墨戎苗寨、鳳凰竹山等一批鄉村遊“網紅地”,累計帶動10.2萬人脫貧。

在湘西北的臘爾山地區,有一個叫“夯卡”偏遠的苗族村落。由於地處高寒山區、交通不便,居住在這裏的35戶家庭幾乎被隔絕在大山之中。對此,扶貧工作隊對夯卡村35戶147人實施整體易地搬遷,並修建了嶄新的“同福苗寨”集中安置村民。

爲鞏固扶貧成果、確保老百姓脫貧不返貧,扶貧工作隊圍繞搬遷點開發了獼猴桃、蠶桑以及水稻等一系列產業。2017年,夯卡村人均收入達到8860元,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實現了整村脫貧退出。

鳳凰縣菖蒲塘村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宜居”工程和“環境淨化”工程,採取“戶分揀、組收集、村處理”等模式,治理“髒、亂、差”現象,形成了畫上牆、綠上房、溝種花、荒種樹的宜居環境。“我們將推動水果提質增效,加快農村電商發展,做好農旅結合文章,把菖蒲塘村打造成集旅遊、休閒、觀光、體驗、採摘爲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菖蒲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祖輝說。

如今,在菖蒲塘村樣板的示範帶動下,湘西州一大批村在順利實現脫貧後,正向着鄉村振興的道路前行。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表示,湘西州將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作爲現代化建設重要任務,與推進鄉村振興、區域發展、生態建設、基層治理結合起來,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讓高質量脫貧、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成爲精準扶貧首倡地的新名片。(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