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縣三臺壪滑坡InSAR形變圖。(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供圖)

重慶地質環境複雜,地質災害數量多、密度大、種類全,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成爲地質防災不可迴避的“必答題”。

日前,記者從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獲悉,針對重慶水庫岸坡、高山峽谷等複雜區域,研究院定製化研發了InSAR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技術(以下簡稱“InSAR地災識別技術”),通過衛星雷達“把脈”大地變形,着力解決“地災隱患點在哪裏”的問題,並自主研發11款普適性智能化監測預警設備,逐步建立形成服務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遙感數字化平臺。

爲山體做“全面體檢”

在過去,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多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然而,面對“病症”複雜的高山峽谷,人工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重慶是典型的地災綜合“患者”——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且大多數分佈在山高坡陡的隱蔽地帶。

InSAR地災識別技術具有大範圍、全天時、全天候、非接觸等技術優勢,能短時間內獲取大範圍地表形變,識別“視線外”地災隱患並進行持續監測,研判其形變發展趨勢,是“地質醫生”爲山體做“全面體檢”的高效技術手段。

“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要數‘奉節三臺壪滑坡’,我們去現場調查,老鄉聽說我們通過衛星發現這裏是個大滑坡,都覺得不可思議。”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滑坡之前沒有納入隱患點管控範圍,我們竟不知奉節縣城周邊還隱藏着一個大滑坡體。多虧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及時發現,一旦災害發生將直接威脅滑坡影響範圍內33戶160名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

爲重慶專門開發InSAR技術解譯算法

在全球範圍,InSAR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不同場景,如巴黎市地鐵沉降、卡內勒大壩形變等。然而,國外已有的InSAR解譯軟件在重慶卻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使得InSAR解譯效果並不理想。

爲開發一款適用於重慶本土複雜地質的InSAR解譯算法,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聯合相關高校攻堅克難,經過長達10年的算法研究和連續3年的實戰演練,研發出了具有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T-InSAR”解譯系統,並在重慶率先建立CT-InSAR地災識別及監測技術體系。

“截至目前,我們已在重慶市渝東北地區11個區縣進行了現場覈查驗證,準確率達86%,而全國同類技術在重慶的識別準確率不到50%。”該負責人介紹。

結合前端分析、後端解譯和現場覈查,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針對重慶市渝東北地區共解譯出1840處地質異常形變點,其中與已有地災點重合1800處,新增地質異常形變點40處,包括奉節縣三臺壪滑坡在內的40處異常形變點經現場覈查後,均納入了羣測羣防管控範圍。

建立綜合遙感數字化平臺

“目前我們正在嘗試採用‘光學+InSAR+LiDAR’多遙感手段,通過綜合解譯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識別的準確度。”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InSAR地災識別技術識別出的地災隱患,將呈報主管部門納入羣專結合的監測管理範疇。

當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正參與自然資源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與調查》項目,加快InSAR地災識別技術解譯分析技術迭代,建立人工智能識別、篩分、研判、技術分析體系,開展三峽庫區乃至全國面域範圍內InSAR地質災害識別工作。本報記者 蘇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