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身邊的人或者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孩子識字。他們大多擔心如果不識字,當孩子上一年級後,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被甩在後面。

身爲教育者,我們知道,應該更客觀和辯證的看待幼兒識字的問題:

可以識字

3-6歲的兒童已經有了口語的基礎,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智能,完全有能力在遊戲、兒歌、講故事過程中自然識字。識字與否、識字多少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體因素而定。幼兒園和家庭創設一定的環境,增強孩子的識字興趣是很好的。對孩子來說,這是一件興趣盎然的事情,不應有任何負擔。

不能強迫識字

而幼兒在毫無興趣的情況下快速、大量地識字,沒有好處,反而是匆忙的課程導致孩子匆忙的童年。有研究統計發現,在學齡前被強迫認字的孩子,初入小學時可能會比學齡前未認字的孩子優秀,但到了小學二年級,這類早認字的孩子優勢不再明顯,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會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學習態度卻比較被動,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到三年級後,這類孩子的表現更不如意。

強迫認字對孩子的危害

1、智力受損

奧地利嚴禁孩子七歲前識字,他們的說法是過早地去啓蒙這些理性的和語言的結構實際上是讓兒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

6歲前的幼兒還不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過早地強迫孩子認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會刻意記住了漢字的形狀和代表的事物。就如同飲食不當引起消化不良一樣,長期的被動吸收,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壓力,還由於孩子的左右腦未發育完全而被迫記憶,短時間內會表現出優勢,但長期下來智力會受到影響。

2、破壞了孩子的創造力

過早地讓孩子認字,孩子由於長期的被動吸收知識,孩子的大腦就變成了一個儲存信息的容器,還由於信息不能被幼兒所消化,阻礙了孩子的思考和創造力。由於認字佔據了大多數時間,孩子也沒足夠的時間玩耍和探索,他們的思維也漸漸被固化,不愛思考、沒有創造的慾望、對學習也提不上興趣。

強迫識字,還有一系列“小學問題”

1、一年級容易開小差

因爲一年級學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學齡前已經學會了,老師教的字自己都認識,並且在一年級階段也能輕鬆拿滿分,所以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開小差、上課分神 。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是非常不利於學習的。

2、二年級遇到挫折容易氣餒

一年級時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級的成績所迷惑,以爲學習就是如此簡單。因爲習慣了不認真和不重視,到二年級會漸漸落後於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壓力,更容易氣餒。

3、“三年級效應”

教育界上有種說法叫“三年級效應”,因爲一二年級的重複學習,使得孩子上課走神,加上一二年級的基礎扎不好,也沒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到三年級學習新知識了,往往很難學好,學習成績也急劇下滑。在壓力和失望下,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的。

孩子就像果樹,該幾年開花就幾年開花,該幾年結果就幾年結果,成熟都有一個過程。如果太過於刻意,無疑是“拔苗助長”、“竹籃打水”,暫時的優勢換來終生的厭倦,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

* 部分圖片及內容來自網絡,版權爲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