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年僅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登上大清帝位,年號康熙。他是中國歷史上待機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開啓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後人稱其爲“千古一帝”。

同時,他還創造了歷史上的另一個記錄,他是帝王中間最熱衷於西方科學的一位,堪稱“科學家皇帝”。

那麼,康熙的個人科學水平如何呢?爲什麼他沒有帶領中國走向科技強國之路呢?這一切,得從一場爭論說起。

01 曆法之爭

清代順治年間,一位叫做湯若望的傳教士,將《崇禎曆書》改編爲《西洋新法曆書》,進呈皇帝,得到了順治的重用。從此,以《時憲曆》爲名的西方曆法被中國官方正式使用。

新曆法引起了保守人士的不滿,他們多次指控湯若望顛覆綱常名教,最終,順治並沒有理會這些。

然而,順治帝去世後,情況發生逆轉。1664年,康熙即位後三年,欽天監的一個小官楊光先,上書皇帝說,寧可讓中國沒有好的歷法,也不能任用西洋人的歷法。

這時,鰲拜也借題發揮,把湯若望和另一位在欽天監工作的南懷仁投入大牢,判處他們凌遲之刑。

判決剛一發布,京城的天空中就出現了異象,一道彗星掃過,引發了沙塵暴和地震,宮中又發生了火災。孝莊太后認爲這是上天在警告,於是下令釋放了湯若望和南懷仁。

但是新曆依然被廢止,朝廷恢復使用了舊曆。那個對曆法只知皮毛的楊光先,也被任命爲了欽天監監正。

湯若望去世以後,心裏憋着一口氣的南懷仁,寫了一個起訴狀,要求爲湯若望案平反,新舊曆法又起爭執。

難題擺在了康熙面前,而此時,舊曆在實行了幾年後,也逐漸顯現出了弊端,誤差越來越大。康熙七年(1668),竟然出現了一年之內兩次閏月。

接到這個案子後,康熙讓大學士圖海帶着南懷仁一批人,和欽天監的官員一起去觀象臺。兩邊人用各自的方法,進行日影觀測,同時觀測了水星、金星的位置。

結果,南懷仁計算的準確無誤,楊光先的人卻沒有算出來,西方曆法更加準確,湯若望案當場被打臉。

通過這件事情,康熙不僅巧妙的解決了新舊曆法之爭,還發現了南懷仁的才華。他毅然決定,免去楊光先的職務,任用南懷仁爲欽天監副,全權掌管天文曆法。

一場曆法之爭的鬧劇,讓當時不懂天文的康熙意識到,如果沒有科學知識,就會任由別人的想法擺佈。多年後,康熙也向兒子坦言,這次經歷讓他刻骨銘心,是促使他信任西方科學的直接原因。

由此,年輕帝王的內心,種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那一年,康熙14歲。

02 求知若渴

康熙開始拜南懷仁爲師,學習天文、地理、數學和測量術。南懷仁還爲康熙編譯了《窮理學》,裏面的內容有西方哲學、邏輯學等等。

康熙是一個很有計劃性的人,他在宮裏專設了南書房作爲學習場所,親自制定了學習科目表,要求老師們撰寫授課教材,有翻譯官員協助備稿。

南懷仁在《歐洲天文學》裏回憶到:每天他們上課時,學習時間不少於兩個小時,皇帝聽的非常認真,總是親自做筆記,不懂就問。

康熙尤其喜愛數學,常常沉浸於推理的過程,還反覆練習使用儀器。通過半年多的學習,他基本上掌握了數學工具,開始嘗試推算天象,從史書中找出一些天文方面的錯誤。

有一次康熙下江南的時候,問負責天象的官員:“有句俗話說,見到老人星,天下就太平,你們怎麼看?”

官員立刻指着天上,拍馬屁道:“老人星就在天上呢,說明您是明君,天下太平。”

康熙一聽臉色就變了:“你們江寧每天都能看到老人星,要是到了福建、廣州,連南極星也一樣能看到。老人星天天都在天上,如果說它出現才天下太平,這完全解釋不通。”在場的人沒想到皇帝懂得這麼多,嚇得不敢再出一聲。

和數學有密切關係的音樂,也成了康熙的興趣所在,爲此,他委託南懷仁把葡萄牙神父徐日升請來,教他西洋樂器。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天資聰慧的康熙就可以獨立演奏曲目了。

康熙對科學的興趣,引起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關注。1688年,在南懷仁去世後,一批法國傳教士被派到中國來,還帶來了大量的科學儀器,康熙開始在他們的指導下學習。

其中,白晉和張誠爲皇帝講授幾何學和算術,向他解釋天文和數學儀器的使用方法。後來,康熙命人把他們的講稿,整理成了滿文本的《幾何原本》,由康熙親自作序。

康熙對課程的安排是:每日清晨,都有專人備馬負責接送老師,晚上將其送回寓所。上午講兩個小時,晚上講兩個小時。如果遇上外出,也要帶上傳教士,以便不耽誤學業。

爲了康熙的學習需要,人們還特製了一張數學專用桌,上面畫着很多數學表格,放置着一些立體幾何模型。

1693年,白晉受康熙的委託,從法國招募來了更多的傳教士。而每當康熙出巡見到傳教士時,也要向他們瞭解外國的情況。

1697年,白晉回到法國,在撰寫的《康熙帝傳》中,極力誇讚了這個好學生。他說:康熙思想敏捷,記憶力強,有着驚人的自制力,學習專注而細心,有不懂的地方就直接提出來。儘管老師們每天早早的就來到宮中,康熙還是在他們到達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幾何原本》,他至少讀了20遍。

老師講完後,康熙還意猶未盡,有時候會叫來幾個皇子,給他們上課。在衆多兒子中間,學習最認真、最系統的,就是三皇子胤祉。後來,胤祉負責了律歷的編纂,參與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的測算工作。

在傳教士老師們的影響下,康熙的科學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他原創了學術論文《御製三角形推算法》和《積求勾股法》,現在數學上所說的“根、元、次”這些詞,都是他創造的中文版術語。

康熙不僅注重理論研究,還樂於進行實踐。他經常讓人將一些天文儀器搬進御花園,用它們來觀測天象。每次出巡、征戰,康熙也會命人背上沉重的儀器,考察地形,勘察河流,研究農作物,並且詳細記錄下來。

除了西方進獻的科學儀器,他還組織人制作其他儀器。如今北京古天象臺的6件儀器,就是他那時候製作的。另外,康熙還指導了氣象研究工作,在京城設立了很多個氣象站,安排專人逐日逐月作記錄,留下了珍貴的數據。

在康熙撰寫的《康熙幾暇格物編》一書中,《瀚海螺蚌甲》一文,就是他根據自己的親身觀察,推斷出了沙漠裏的“螺蚌甲”之地,曾經是水鄉菏澤。還有“雷聲不遠百里”這一條,是康熙利用聲速對距離進行測量,最後得出的結論。這在皇帝中間實屬罕見,儼然學霸一枚了。

03 科學益民

雖然最愛數學天文,不代表康熙偏科。事實上,他什麼都學,西方傳教士也什麼都教。醫學是他的另一大愛好,比如張誠、白晉,就曾經向康熙介紹過生理學、解剖學知識。而真正引起了康熙對醫學的興趣,還是他自己的一場生病經歷。

40歲那年,康熙得了瘧疾,在服用了很多中藥以後,病情毫無起色。眼看皇帝就要不行了,有兩位傳教士獻上了西藥金雞納霜。結果使用以後,很快就痊癒了,康熙大喜過望。

神奇的西藥,引起了康熙的濃厚興趣,他立即讓人在宮中設立了實驗室,供傳教士煉製西藥。這個實驗室,誕生過很多種藥品,康熙不僅自己使用,還會賞賜給皇子大臣。

有一次,江寧織造曹寅也得了瘧疾,向康熙討要西藥,康熙不僅給了他,還爲他開出了詳細的使用說明,可見康熙對西藥的熟悉程度。

康熙小時候得過天花,這種病在古代基本上等同於絕症,雖然康熙倖免於難,不代表大多數人也能做到。因此,康熙決定在自己的實驗室裏,研究治療天花的方法。

法國傳教士洪若翰告訴他,這種病在歐洲沒人能治,但是在中國古代醫學家那裏,有一種可以借鑑的方法,那就是“人痘免疫法”。

具體做法是,從天花患者的痘痘裏取一些液體,種植到健康人身上,這個健康人就能獲得抗體。可以用西方的臨牀實驗,來檢測人痘接種是否安全。

聽完建議後,康熙在宮裏重金懸賞,招募了30名宮女志願者,這些女子年齡都在16歲以下,身體健康。洪若翰用針筒給她們接種,一個月後,有4人不幸染上天花身亡,其他26人活了下來。這26人和天花病人放在一起後,有4人感染並治癒,其他人對天花產生了免疫。

眼見實驗比較順利,康熙又分幾次,招募了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人員,進行疫苗接種,最終取得成功。接着,康熙和他的繼任者們,把種痘疫苗法推廣到了民間,拯救了萬千百姓的生命。從此以後,中華大地上再也沒有受過天花病毒的侵擾。

在農業領域,康熙同樣有天賦。他在豐澤園的稻田中,發現了一棵稻穀,比其他稻穀都高,已經成熟。於是把這株早熟的稻穗收藏下來,決定第二年再種。

到了第二年,發現還是比其他稻穀早熟,於是將它作種,再栽種,再選種。這樣反覆試驗後,培育出了一個新的稻種,被命名爲“御稻種”。它產出來的米,叫做“御稻米”,清香味美。

而後,康熙擴大了試種範圍,在北京、承德地區進行培育。又經過幾十年,康熙選定蘇州,作爲推廣御稻米的地點。在江南推廣了八年以後,康熙下了一道諭旨:將御稻米提供給老百姓,教授他們播種方法。至此,康熙在水稻育種和推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04 三大科學項目

康熙晚年,親自組織了三大科學項目。第一個是測繪《皇輿全覽圖》。

1689年,在中俄東北邊境問題談判時,需要地圖。康熙發現中國傳統的地圖繪製方法,不如西方先進,下決心重新繪製全國地圖。於是在1708年,康熙組織各方面的中外專家,前往各省實地勘測。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大地測量。

人們跨越了東南西北,跑遍了關內的15個省、關外的滿洲、西藏,先是採用西方的經緯圖法、三角測量法,繪製了分省地圖。然後再將各省份的圖,由人總成編繪,通過梯形投影法、以1∶140萬比例尺,繪成了一幅全國地圖。

這項浩大的工程,前前後後花了10年的時間,繪製出的中國地圖《皇輿全覽圖》,成爲了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還證實了牛頓關於地球是橢圓形的理論,西方學者評價它“比所有歐洲地圖都要精確”。從清朝一直到民國初年,國內外各種版本的中國地圖,都源於此圖。

第二個是創建算學館。康熙那個年代,歐洲很多國家都開始建立皇家科學院。康熙聽說了以後,很是羨慕,也想在自己宮廷裏建立皇家科學院。1713年,他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

康熙選擇在暢春園蒙養齋創建了算學館,這個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科學人才。他從八旗世家子弟裏面,召集來300多個年輕人,經過考試選拔,最終有72人到算學館裏學習深造。

算學館的老師,都是西方傳教士,他們向學生們講授西方的測量、天文和數學知識。並且仿效法國科學院,開展科學觀測活動。這裏成了數學家的搖籃,數學大咖明安圖、梅瑴成,都是從這裏走出來的。後來,法國傳教士直接稱其爲“中國科學院”。

第三個是編纂《律歷淵源》。從1713年開始,康熙下令由三皇子胤祉牽頭,彙集了各個領域的人才,在蒙養齋算學館進行編纂工作。

康熙要求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向他彙報,由他親自檢查指導。爲了支持編纂工作,康熙還把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算稿,拿出來作爲一部分數學資料使用。

一直到1723年,雍正年間,這一套科學鉅著才問世。它一共有一百卷,包括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曆法、樂律、數學各個學科的知識。其中名氣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數理精蘊》,堪稱數學百科全書,“一代大典”。

05 帝王的侷限

遺憾的是,隨着康熙病逝,之後一代不如一代。比如西方最新的馬車、戰艦、熱氣球,並沒有引起乾隆的興趣。到了道光年間,傳教士愈發沒有了教學興趣,逐漸退出了宮廷,中西科學交流就此中斷。

一直到八國聯軍打進圓明園,才發現當年西方傳教士送給東方皇帝的科學儀器,還原封不動地存放在庫房中。即便史稱“戊戌變法”的改革,僅僅持續了一百多天,就徹底夭折。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難道以康熙爲首的帝王,不懂得這個道理?依然是西方傳教士,一針見血說出了真相,他們形容康熙:雖然對於西方科學充滿興趣,卻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研究。並且,皇帝是一個典型的自命不凡的人。

歷史沒有如果,種種跡象表明,康熙不可能開展工業革命,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作爲大權獨攬的統治者,科學於他而言,只是個人興趣,“奇技淫巧”,後來演變成了作秀和統治的工具。

1682年,康熙在巡視遼東時,積極地向傳教士展示自己製作的星座圖表。1689年南巡時,他在南京觀星臺,與衆臣子討論,大談自己的天文學理論。1692年正月,他又召集來一批大臣,從音樂數學,聊到天文地理,現場馬屁聲陣陣。

炫耀越多的西方知識,越能證明君主的才能,越能在大臣們面前獲得優越感。這種過於吹捧的現象,引發了傳教士的吐槽,有人就此評論:“有關皇帝的一切,都帶有傳奇色彩。他只要在鋼琴上撫弄幾下,人們就會傳說他是鋼琴高手。”

康熙不在乎別人懂不懂,只顧展示自己的博學,並且總想着留一手,實現知識壟斷。因爲他開始意識到,這種科學新思想,威脅到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他請人將法國的《人體解剖學》譯成滿、漢兩文,臨近印刷出版時,卻選擇放棄,最後深藏宮中自我欣賞。傳教士安多翻譯代數學著作時,康熙特意叮囑他,翻譯好了不要向任何人透露。1715年,康熙更是下旨,禁止在科舉考試中出現與天文曆法有關的內容。

康熙甚至得意的感嘆到:漢人根本不懂得算法!自康熙開始,欽天監裏的主要職位,從來沒有漢人。蒙養齋算學館,招生對象只有八旗子弟,不包括漢人。他通過掌握科學,來控制漢人,提高滿清貴族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至於普通百姓,越是愚昧無知,越有利於君主專制。

也正因爲如此,梁啓超纔會痛心地說:康熙“窒塞民智”,是實行愚民政策的人物。

康熙,這位傑出的君王,開創了盛世,也有着侷限性。他愛科學,更愛皇權。他始終沒能超越,他的那個時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參考資料:《清聖祖實錄》、《康熙起居注》、《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康熙皇帝與西洋科學》、《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康熙大帝》、《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康熙朝宮廷中的西洋醫事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