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寧取代李盈瑩出任首發原因浮出水面,不是進攻,也不是防守。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球迷希望李盈瑩能攻善守,但能力是一回事,怎麼用是另外一回事。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這也是爲什麼張常寧能首發的原因,那就是張常寧擁有超過許多男隊員的核心力量,這能保證她面對真正的強發球時,可能失誤,但不會被沖垮。而李盈瑩在力量上天然不足,面對像世俱杯那樣的發球,肯定會垮掉,在絕對力量面前,技巧就是浮雲。我想,這也是教練糾結的原因吧。現代排球分工越來越明確,不是不要全面,而是要分工基礎上的全面。二傳的對角是接應,姑且叫接應,實際是強力攻擊手。在當今的排球比賽裏,接應的作用已經從輔助二傳傳球,轉變到了一個隊最主要的進攻得分點。接應不接一傳,甚至可以儘可能少地參加防守,但是必須要有強進攻,強發球。

優秀的接應應該在4號、2號、1號位都有定點強攻並且得分的能力。接應在前排的時候,換到二號位,加上前排的主攻副攻,有三個點進攻,這是較強的輪次。到了後排,則換到一號位,準備後排進攻。當今的副攻,第一職能是攔網,其次纔是快球和掩護。只有把李盈瑩作爲強力攻擊手,不承擔一傳,纔是正確的打開方式。作爲國家隊教練,如果不認可 那就不要讓她進國家隊。教練就是要承擔相應的壓力。不能什麼都佔着,即不認可她的能力和強力打法,又怕不選她進來,一旦失利就會因此被指責。扣球發力好,是李盈瑩的天賦,在於她和球之間空間時間的關係。但一傳真的要核心力量,日本泰國的球員只是矮,但她們的力量可不差。所以打強隊時,李盈瑩作爲強力攻擊手,不接一傳,纔是正確使用方法。其實李盈瑩的位置和戰術任務同博思還有挨個努是一樣的。在天津隊,在聯賽已經得到了證明。還是那句話,你不認可,就別用她,李盈瑩也沒必要爲進國家隊而失去自我。畢竟還年輕,把進攻和攔網再磨練磨練,總會有用武之地。

優秀的副攻能夠判斷出對方的戰術意圖,有效地加以遏制,不需要每次都攔死,更多的時候是把球撐起來,甚至只是限制對手的進攻線路,便於後排的防守。今天男排的平拉開,從二傳傳球出手到主攻完成扣球,只需要1.1秒。然而高水平的副攻依然能作出很多有效的攔網,顯然,提前判斷取位是很重要的。前排的副攻,一般身高較高,換到三號位準備兩邊移動攔網。到了後排,則被自由人換下。 現代的主攻手也有分化,分爲進攻型主攻和保障型主攻手。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主攻不管在前排在後排,都要參加一傳。主攻加自由人,這三個人解決了所有的接發球問題。也就是說,其他人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接發球的;也說明了,男排最多三人接發球。保障主攻的主要任務,是一傳和防守,進攻的任務在於一攻和少數的幾個調整球。而進攻主攻除了必要的一傳防守任務之外,還必須要和接應、強力攻擊手一起,成爲球隊的強攻得分點。主攻在前排換到四號位;到後排,一般換到六號位(也有根據情況站在五號位的),也有後排進攻的任務。

在陳友泉帶的天津隊裏,實際操作中,強力攻擊手由李盈瑩擔當,楊藝實際上充當了保障主攻的角色,只是進攻能力不足,而被要求強化了她的保障能力。陳麗怡,劉曉彤,包括克蘭都打的進攻型主攻。這就是陳友泉的戰術密碼。只是他沒義務跟別人解釋而已。人家陳友泉打的就是強力戰術,李盈瑩和博思或埃格努充當的是同樣的角色。外人還瞎哄哄讓李盈瑩接一傳,球迷是不懂,內行是不接受。因爲陳友泉帶着一年級新生,憑藉着這套打法就橫掃各隊。承認他,就顛覆了傳統打法。所以,再厲害也沒用,必須迴歸傳統打法,否則,別想進國家隊。因爲李盈瑩是左手,所以她在前排時,往往就出現在4號位,這樣她的攻擊角度更開,給別人造成了她是主攻手的錯覺。不能看她站哪兒,而要看她是怎麼打的。朱婷爲什麼能如此被肯定,除了能力出色外,就因爲她是傳統打法,儘管她不能帶動河南隊取得好成績。

我們現在很容易被一些位置名稱迷惑,什麼主攻必須接一傳啦,什麼接應必須得分能力強啦,但這些都是別人灌輸給你的錯覺,這些位置名稱只是叫法,並不完全代表它的戰術意義。尤其是咱們受日本影響太大,名稱涵蓋了很多傳統的亞洲打法。隨着排球的發展,中國女排球員的高大化,歐美女排的技術革新,排球位置擁有了新的意義。如果你不把所謂主攻手的名稱套在李盈瑩身上,明白確認她就是強力攻擊手,你就明白陳友泉的戰術了。張常寧取代李盈瑩出任首發原因浮出水面,不是進攻,也不是防守。並且李盈瑩還是左手,攻擊角度巨大,威力更大,任何一名專業的排球人士都能看懂陳友泉的戰術安排。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注,創作路上感謝大家的陪伴,我會繼續加油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