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姑娘在家里看着小宝上蹿下跳的样子,由衷的感慨道:“想当初,弟弟还是个小不点儿的时候,乖乖巧巧的,多么可爱啊!”

我不由好笑:“弟弟现在也不大啊,还是小不点儿!”

姑娘故作深沉的叹口气:“唉,你看他现在淘气的样子,哪里有半分小时候的可爱?”

小宝闻言,立即做出“小可爱”的模样,捏着嗓子说:“我是小宝宝,我好可爱哦!”顺带还抛了个“媚眼儿”,成功“催吐”了他的姐姐和哥哥。

看着她们三个闹成一团的样子,我也跟着哈哈笑起来。姑娘边乐边补充说:“弟弟从小就特别爱笑,是个快乐宝宝!”

是的啊,小宝是个快乐的小家伙。

其实,姑娘应该是有些忘记了,在小宝5月龄之前,有段时间是非常爱哭、爱闹的。动辄就开始嚎啕大哭,而且脾气还比较大。当时是家里的姑姑在陪着我们,帮忙照顾孩子们的。

姑姑很是奇怪,说小宝百天之前还是蛮好照顾的,一逗就笑,但是现在总是有些闹闹的,也不知道怎么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发现,在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小宝面前和刚入小学没多久的大宝、姑娘互动,比如辅导作业、背书或者聊聊天等等;而小宝呜呜哇哇的时候,多半是姑姑直接过去抱起他,哄他,逗他,我的注意力没有在他那里,甚至在哺乳的时候,我也会一边喂他,一边和大宝说话,所以小宝当然是不开心了。

其实对于小宝宝来讲,不管他多大,他都喜欢在妈妈的怀里,感受到来自己妈妈的爱和拥抱,在妈妈的爱抚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有研究表明,当父母对宝宝的行为没有互动时,宝宝就会变得沮丧,从而会更用力的想要取得父母的关注,通常宝宝唯一的手段就是大哭。

而父母又因为没有经验,总觉得孩子哭闹而变得紧张或不耐烦时,婴儿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紧张并做出反应。

渐渐地,这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宝宝越来越容易哭闹,父母越来越更紧张,宝宝跟着更加紧张更加哭闹,脾气会越来越坏,而父母的耐心也会越来越差。

所以,想要培养快乐的宝宝,尤其是1岁之前的小宝宝,妈妈一定要多用心。

仔细的观察宝宝,发现孩子的需求,尽量的满足孩子,让他感受到安全感。多拥抱宝宝,多和宝宝互动,甚至在哺乳的时候,和宝宝有目光的交流,宝宝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满足,非常容易快乐。

妈妈和宝宝身体上的接触,会让宝宝和妈妈建立很强的联系,从而产生极强的安全感。

在早些时候的欧洲,针对早产儿,多是让孩子直接到妈妈的怀抱中,感受来自妈妈的温暖和力量,从而让生命更加旺盛。

1岁以内的宝宝,并非是常识中除了吃喝拉撒闹,就没有其他要求和感受了。往往有妈妈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满足,不易哭闹。

曾经有位所谓的外国专家(实则他培养出的自家孩子都一塌糊涂)提出:宝宝哭了不要抱,不哭才奖励式的给予爱抚。

这种说法一度在国内风靡,很多妈妈趋之若鹜。不过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或亲历,那些所有的“后遗症”纷纷涌出:睡眠障碍、自闭、与父母关系不亲密、自卑等等……

痛定思痛,才明白,对于一个不满一岁的孩子,用那么多成人的“心思”做什么?单纯就是他们,哪里懂得成人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小小的宝宝,就是要在妈妈的怀里,在妈妈的拥抱中,得到妈妈的爱抚,才睡的踏实、安稳、香甜,才成长的快乐、健康、满足啊!

有研究表明,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并非是寂静无声的,他们听到妈妈心脏跳动的声音,甚至比吸尘器的声音还要大,而且他们的听力是很早就开始发育的,所以即便是在子宫里,宝宝也可以听到来自妈妈肚子以外的声音,比如爸爸的打招呼声,比如大自然的声音,比如音乐的声音等等。

所以,想要培养快乐宝宝,妈妈不要动辄蹑手蹑脚,好像生怕吓着了宝宝一般。其实,宝宝感受不到妈妈,捕捉不到妈妈的声音,触摸不到妈妈的温暖,才会真的被吓着!

当妈妈与宝宝近距离接触时,比如拥抱、哺乳或玩耍,宝宝是能够近距离观察妈妈的动作和行为,此时和宝宝多交流太有必要了。

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很小,不会说,不能走,对宝宝说话可能他也听不懂,其实这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训练宝宝观察能力、注意力和理解力的过程。

而且,宝宝的领悟力真的很强大,他能够逐渐从妈妈的动作中明白,妈妈要和他玩什么,妈妈和他说了什么,并且会对自己喜欢的游戏表现出快乐和兴奋。

总之,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来讲,没有什么比妈妈在身边更让他的安全感来的更强烈,也没有什么比妈妈的怀抱让他更感到温暖。

另外,妈妈的怀抱温暖,并非是让妈妈时时刻刻都要抱着宝宝。事实上,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和宝宝玩游戏,陪宝宝聊天,给宝宝泡个澡。只要妈妈的笑容在,宝宝就能由衷的感到快乐!

而爱笑的人,当然包括爱笑的宝宝,运气都不会差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