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沒毀於遼而毀於金,長安自從安史之亂失去中亞幾百萬國土,把唐太宗打下的基業丟個精光,從此再沒越過蔥嶺,國運急轉直下,加上地理就是太偏西。洛陽曆史上除東漢外,基本都是陪都,沒有穩定的基業和南京一樣短命鬼。開封雖沒天塹但水路交通便利,便於糧草徵集,和軍隊集結,只是趙宋重文輕武造成的悲劇。北宋就這還存在168年,加上南宋最少也300多年曆史,比後來的朝代都長。從開封撤到臨安,是由北向南進攻,宋朝可以依託江淮水網和秦嶺山區,依靠四川地區,荊州襄陽地區,江淮地區,依靠南方經濟。

五代時期運河失修、通航能力下降,洛陽因此逐漸失去了獨立性、反而加重了對開封的依賴,在五代時期無力疏浚運河河道的前提下,洛陽被開封取代成爲了黃河流域最重大的地緣事件。北宋時期,洛陽與開封此消彼長的格局並未出現任何反轉的跡象,開封毫無疑問是定都的第一順位選項(如若不然趙匡胤當初直接定都洛陽就好了)。

北宋堅持選擇開封作爲國都並非重大決策失誤,事實上最後北宋滅亡與開封本身的地理並無必然聯繫、遷都洛陽也未必能避免同樣的境況。事在人爲,地點不是決定性因素——就算宋廷遷到了洛陽還是那個宋廷:趙恆到了洛陽依然輕薄浮誇,新政變法依然要等着范仲淹、王安石他們來完成。宋廷在開封失敗,不能證明到了洛陽一定能成功。

後人之所以重新提出趙匡胤當初遷都洛陽的構想,則是基於以下觀點:1、北宋的三冗問題之中以冗兵造成的負擔最重,趙匡胤認爲守洛陽不需要守開封的那麼多人,因此遷都洛陽可以爲裁撤軍隊、緩解冗兵問題創造空間。2、開封最大的問題是五代時期屢爲國都、五代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宋室自己惹出來的麻煩盤根錯節。假設易位而處:在五代屢爲國都的是洛陽,那麼後人也不會認爲洛陽合適、反而會認爲開封或許不錯。3、開封到洛陽的運河河道不通暢,並非無解的問題。比起宋廷後來逆天而行的三易回河,疏浚運河、恢復洛陽的運河樞紐地位還是有更大的可行性。4、洛陽不能爲任何事情提供任何保證,只是提供了一種與開封不一樣的可能性而已。

宋的立國先天不足,宋本脫胎後周,就是靠後周貴族擁立。後來的統一歷程並沒有將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掃除,只是順應了“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因此,對於腐敗集團、利益集團沒辦法,歷代宋帝也拿宋朝裏的利益集團沒轍,既沒有像朱元璋、李德勝這樣的橫掃天下澄清玉宇、把利益集團掃進垃圾堆的天才,也沒有漢景漢武、太宗武后這樣敢向利益集團開刀放血的大魄力者,也沒有嬴渠梁這樣不成功便成仁的變法大決心者。

建都在哪都一樣,宋朝皇帝從趙光義兩次北伐失敗,基本把宋朝精銳的部隊全部敗光,就一直處於守勢。而且由於澶淵之盟,基本都和平狀況,宋朝的歷任皇帝都已經忘記了戰爭,忘記了要收回燕雲十六州,收回西夏所處的河套。宋朝雖然有像仁宗這樣的好皇帝,但是沒有秦皇漢武以及唐太宗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忘戰必危,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再加上後期又出現徽宗這樣的昏君以及崛起的金朝,就算都城放在哪裏一樣都被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