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欲剷除宦官,由於何太后不同意,便在衆幕僚的的勸說下,召集四方豪強領兵進京,以此來威逼何太后,而董卓就是其中豪強之一,此舉使得董卓有了日後佔據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契機。然而,如果何進沒有被宦官殺死的話,董卓一定不敢借這個契機付出行動。

據《後漢書》記載,何進從來沒有真正的希望過董卓進京,在何太后迫於董卓進軍的壓力下,同意了下詔罷免宦官之後,何進便派遣諫議大夫種劭面見董卓,要求董卓退兵,董卓對此自然不願意,但是在種劭的呵斥下,董卓自知理虧,便率軍退至洛陽城二十里外的夕陽亭。

董卓早有不臣之心,又久經沙場,膽氣過人,怎麼可能會因爲一介文人的呵斥,就放棄近在眼前的洛陽城,而乖乖的退兵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爲他知道此時進軍洛陽毫無勝算。對此,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雙方的兵力懸殊。

據裴注《三國志》記載,董卓初入洛陽時,其步騎不過三千。而何進一方的兵力雖然無詳細記載,但是根據文獻資料可以推斷出來。其中根據胡宏起的論文《漢代兵力論考》,可以推斷出中央禁軍約有12000人;西園八校尉的兵力,以漢武帝時增置的八校尉所領兵數來參考,一個校尉領兵700人,八個校尉總計5600人;何進還派了五路人馬到各處募兵,其中張遼在河北募兵得1000多人,王匡在泰山募兵得500人,毌丘毅在丹陽募兵得到的數目不詳,張揚回幷州招募兵馬後,駐兵在上黨,鮑信在泰山招募了1000多人,還在回洛陽的途中;再加上另外兩個豪強,已經進駐洛陽的丁原,駐兵在成皋的橋瑁。這些兵力加起來最少也有三萬吧,十倍的兵力差距,董卓怎麼敢輕舉妄動?

可惜的是,何進看大事將成,變得驕傲自滿,再加上攤上一羣只知道貪財的家人,結果被宦官殺死在宮中。各方勢力組成的大軍,沒有了何進居中統籌,各自爲戰,這纔給了董卓可乘之機。

董卓先吞併了何進、何苗的部曲,又引誘呂布殺害丁原,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隊,如此纔有了佔據洛陽的實力,最終成爲了權傾朝野的董太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