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在“孟荀列傳”中載:“墨子嘗爲宋大夫”,而同樣的《史記》,在“鄒陽列傳”篇章裏又說:“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那麼,墨子到底是什麼樣的身份呢?在宋國任職,還是在宋國爲囚,似乎從司馬遷處難有準確答案。

對任何開山立派的祖師而言,往往有非常多的傳說,墨子之祕密,在史書中矛盾百出,甚至就連其出生地也未可知。《元和姓纂》載:“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爲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而葛洪《神仙傳》載:“墨子者名翟,宋人也。”皆有各自說法。

最爲後世所認同的是,墨子作爲春秋戰國時代推崇“兼愛”、“非攻”的主要人物,與宋國崇尚“仁義之師”的初心頗有淵源。傳說故事中,魯班爲楚國製造雲梯,楚國藉此欲攻打宋國,墨子聞聽此事,便長途跋涉到楚國,與魯班模擬攻宋戰爭,並最終說服楚國取消了侵略宋國的計劃。爲人所相信的是,“墨子救宋”的淵源,則是墨子本身爲宋國人。

《世本》載:"宋襄公子墨夷須爲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這個墨夷氏其實屬於宋國大氏族,亦作目夷氏。那麼若是如此,墨子是否也可作”目子“,但翻遍史書典籍,根本沒有墨子爲”目子“的記錄。《史記》載:”契爲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墨夷須是否爲目夷氏,似乎很難界定。目夷氏與宋國公室子弟有着同樣的根源,即兩個族羣同爲殷商后羿,可算是宋國顯赫大族。

當然,不管墨子是否爲宋國出身,其平生學識,卻多與宋國淵源極深,非攻就是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支持“奉天子詔”的正義之戰,這就跟宋國最爲著名的宋襄公的”仁義之師“非常相似。那麼,墨子顯然對宋國有着偏好,而且即便非宋國人,也曾在宋國爲學,且受教於宋國名士。

《墨子貴義》載:”道不行不受其賞,義不聽不處其朝“,這如果果真就是墨子本人語錄,那就可以看出,墨子本身出仕的可能性比較小,也可能其在宋國爲官時間不久,遂在後世語焉不詳。墨子因止楚攻宋,於宋有功,後歸宋國,是可能爲宋人舉薦爲官的。

墨子嘗言“翟上無君上之事”,此時即可能尚未爲官,而其南遊楚國,竟被稱作”賤人“,可見身份亦是卑微,爲大夫的可能性也很小。而在司馬遷所說的”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是漢朝鄒陽爲梁孝王所囚,在獄中以墨子被囚禁的境況自比,人處險境,其言也善,若鄒陽非信誓旦旦之徒,此言定是有所來源。試想秦末焚書,漢初戰亂,典籍多有流散,後存典籍關於墨子”爲大夫、爲囚徒“的確鑿證據,未在先秦典籍中有所發現,可能正是此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