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阿斯利康公司公佈其與牛津大學合作的新冠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三期臨牀試驗中期結果——平均有效率爲70%。

與前兩家公佈試驗結果的公司大相徑庭的是,阿斯利康的股價並沒有因爲疫苗被證明有效而股價大漲,反而下跌了3.8個百分點。

如果說70%的有效率被股市“施以顏色”,那麼有些媒體的“逃避式”報道也在暗示70%“難以被接受”——

多家媒體以“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有效率爲90%”的標題報道這一臨牀試驗的中期結果。似乎新冠疫苗有效率不到90%就拿不出手。

新冠病毒“牛津疫苗”有效率70%,真的有這麼不可接受嗎?

“強扭”的90%不甜,只重數字卻忽略了科學探索

關於牛津疫苗的報道爲什麼會有兩個版本的數據?

原來,這一被命名爲AZD1222疫苗採取了兩種給藥方案。一種是第一針一半劑量,第二針全劑量給藥,這種給藥方案在中期結果揭盲時顯示了90%的有效率;而另一種給藥方案,兩次都是全劑量給藥,有效率爲62%。然而,作爲中期結果,兩種給藥方案統一計算結果爲70%。(有效率算法戳☛)

“這種給藥劑量的探索在動物試驗時期就進行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前審查員、疫苗專家李忠明仍記得‘牛津疫苗’研發團隊此前發表的關於動物試驗的論文,“這次的人體試驗結果證明,疫苗的效果與其在動物上的一致。”

“動物身上有了‘苗頭’,趕緊到人身上驗證,結果還真是那麼回事,這在有效性方面是很有說服力的。”李忠明說。

“摸清規律”對於無法“鑽進”體內看疫苗怎麼工作的人類來說意味着更強的掌控力,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機理的明確。

李忠明解釋,腺病毒載體疫苗,把編碼新冠病毒突刺蛋白的基因帶進體內後表達抗原產生免疫,疫苗第一針進來以後,免疫系統首先對載體產生免疫反應,要消滅它,而作爲載體的腺病毒要在體內擴增,增強疫苗的效果,如果第一次劑量大引發過強的免疫反應,會抑制第二次免疫的加強作用。如果劑量小,產生的抵抗小,不斷“拉鋸”“談判”後,隔了一個月再來大劑量的話,它的免疫反應就馬上起來了,效果反而更好。

“這是腺病毒載體疫苗獨有的特點,很明顯它與mRNA疫苗的原理不同。”李忠明再次強調,事實上,每個技術路線的作用機理都非常不同,體內地免疫系統的喚醒也非常複雜,疫苗有效率這一個數字無法說明全部問題。

達成羣體免疫是疫苗的核心任務

“有效率、接種率、保護時間長短,缺一不可。”在11月24日舉辦的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上,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on)爵士從終極目標入手對疫苗的評判做了解釋,接種疫苗以形成羣體免疫、最小化死亡率和重症率爲任務。

“我們希望是通過免疫接種的方式獲得的羣體免疫。”羅伊·安德森說,疫苗是獲得羣體免疫的有效方法。如果說疫苗是打贏人毒之戰的“利器”,能否助力人類實現羣體免疫將是評判它“好”與“不好”地標準。

基於此,羅伊·安德森給出計算方法。每個病毒都有不同的R0(基本傳染數,即疫情中每個感染者平均會傳染給幾個人),新冠病毒的R0爲2.5-4.8,艾滋病毒是11-12,SARS是4-5……在無其他手段阻斷傳播路徑的前提下,要形成羣體免疫,疫苗需要達到:接種率*有效率=1-1/R0。

如果新冠疫苗有效率90%,那麼接種率66.7%可達到羣體免疫(R0=2.5的情況下);如果有效率爲70%,那麼接種率達到85.7%可達到羣體免疫。可見,在疫苗獲批的前提下,提高接種率,70%有效率的疫苗照樣可以實現羣體免疫的目標。

在時間維度上,疫苗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試驗。“其他冠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時間研究顯示出疫苗的保護時間是比較短的。”羅伊·安德森說,因此第一年的接種策略與達到系統平衡時的接種策略不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或許,新冠疫苗的接種需要“數年規劃”,其中還必須包括老年人、新生嬰兒等特殊羣體,所需要考量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在監管方面,據CNN報道,FDA局長斯蒂芬·哈恩週二說:“FDA不會僅僅根據新聞稿(給出的有效率數字)授權疫苗,這是一項針對數萬人的臨牀研究,FDA會查看所有患者的數據,並對分析計算謹慎覈查,以確保我們同意(相關企業獲得的)關於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結論。”

這一表述意味着,各個不同新冠疫苗公佈的有效率數據仍需權威機構覈查,進而作爲免疫策略規劃的依據。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