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成名,20岁被豢养,26岁登报休夫,离婚后重登巅峰,二婚嫁黑道大佬……这个女人的硬核人生,太精彩


我们推送文章《辅佐丈夫上青云,孕期逼退第三者……这个女人,是个狠角色》,后台有一条高赞评论:

我个人也很认可这个观点。

孟小冬非凡俗女子,她年少出道,声明鹊起,她的一生注定与喧嚣繁华同行。

而梅孟的情缘纠葛,是孟小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7年,孟小冬出生于上海一京剧世家。

她年少沉稳,七八岁时,为父亲救场初次登台,开口便惊为天人。

9岁起,她正式跟随 “菊仙派”老生演员仇月祥学唱老生。

12岁首秀打头阵唱《逍遥津》,被《锡报》称“天才”。

14岁与名师大家同台演出,可圈可点,反响不俗。

之后,她一路走南闯北,还去国外演出。

凡足迹踏过之地,余音绕梁不绝,追随者前赴后继。

但她的抱负不止于此。

她清楚,京城才是京戏的“打窝子”。

不拿下京城,不成“角儿”。

1925年,18岁的孟小冬毅然北上进京。

当时,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以余叔岩为首的“四大须生”,正值当年,头角峥嵘。

孟小冬一面四处走穴演出,积累群众基础;一面拜在名师陈秀华门下,打磨唱腔。

基础好,悟性高,加上名师指点,半年后就告别“野场子”,正式登台演唱《四郎探母》。

嗓音苍劲醇厚,唱腔艳惊四座。

随后,北京第一舞台盛大义演时,她倒数第三压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名角几乎平起平坐。

小小年纪,跻身一线,赶超前人,轰动京津。

戏曲界给予了权威评价:

“在千千万里是难得一见的,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天风报》主笔沙大风直接叫她“冬皇”,从此她被称为“梨园冬皇”。

当时年轻人家里挂的、书里夹的、床头贴的,都是孟小冬的照片。

“开嗓红”不仅让她事业开挂,还让她邂逅了爱情。

不到一个月,孟小冬被安排与梅兰芳并挂头牌合演《四郎探母》《二进宫》……

梨园冬皇,伶界大王,珠联璧合,博得满堂彩。

对于他们二人来说,戏逢对手,势均力敌,相得益彰。

1926年,梅孟受邀在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生日宴上演出《游龙戏凤》,台下掌声雷动之时,梅党也动了心思:

“台上这俩真真是天生一对,如果有人能成人之美,将两位撮合到一起,也算是人间佳话了。”


梅兰芳与孟小冬,本就是彼此看重、彼此欣赏的。

加上梅党中最有份量的齐如山、李释戡、冯耿光的强烈撮合,二人情愫日渐明了。

但面对提亲,孟小东是不同意的。

一方面因为梅兰芳的传统观念:

“男主外,女主内,你现在自由自在多么好。若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脸往哪搁?”

另一方面因为,彼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

原配王明华,虽一对儿女夭折,做过绝育注定无后,但受梅家照顾善待。

二太太福芝芳,美丽能干,婚后开枝散叶,亦是全家之主心骨。

孟小冬深知,这是一条有风险的路。

犹豫之后,她最终还是同意了。

1927年,20岁的孟小冬嫁给了33岁的梅兰芳。

婚前恋爱,甜蜜动人;婚后生活,一言难尽。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中有一个情节:

二夫人福芝芳(陈红饰)面对孟小冬,内心愤懑焦灼。

她登门劝退孟小冬(章子怡饰演),苦口婆心:

电影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

现实中的孟小冬,遭到的是福芝芳手起刀落的反击。

福芝芳不准两人领证,不准孟小冬踏进梅宅半步。

梅孟二人只能在外低调请客成婚(与其说结婚,不如说同居),梅兰芳另找了四合院安置孟小冬。

孟小冬放弃登台,不计名分,于外宅练书法听唱片,弹琴画画,偶尔自己唱上两嗓子,怀念曾经的戏台。


冬皇封嗓,戏迷们无法接受。

其中一个叫李志刚的人最为疯狂。

得知女神退圈,他持枪找梅兰芳算账。

朋友张汉举前去调解,被他开枪打死。随后李志刚被军警击毙。

“名角”“情杀”,放到现在也是爆炸性新闻。

当时事件如惊天炸雷般,震动全国,流言蜚语铺天盖地。

梅兰芳压力甚大,茶饭不思,福芝芳趁机贴心关切:

“大爷的命要紧,孩子们不能没有父亲。”

梅兰芳自幼父母双亡,看重子孙绕膝其乐融融,从此有意无意疏离孟小冬。

护犊心切的梅党,也在耳边煽风点火,称孟小冬心高气傲,而福芝芳随和大方,可以服侍人,得出结论:

“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

这话,孟小冬忍了;这份委屈,孟小冬也咽了。

她对梅兰芳仍抱有希望。

但之后的两件事,彻底寒了她的心。

一件是赴美风波。

梅兰芳受邀去美国演出,欲带孟小冬一同前往。

福芝芳听说后,直接打掉肚子里的孩子(也有说法是没打掉,只是威胁),以命相胁。

出于对福芝芳的愧疚,梅兰芳没带孟小冬前往,也没让她送行。

最终福芝芳跟随梅兰芳到上海,在码头依依惜别。

孟小冬失望痛苦,久久缓不过神。

而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吊孝风波”。

梅兰芳伯母去世时,孟小冬得知梅兰芳从小由伯母带大,情同母子,于是披麻戴孝前去吊唁。

福芝芳坚决不让她进门。

梅兰芳嗫喏着说了几句,被福芝芳驳回,便要求她先回。

6年同居,形成“豢养”,她一再退让,却未换来珍视爱重,孟小冬齿冷心寒。

她决定离开。

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离开时,强忍心痛收拾行囊,故作轻快莞尔一笑:

“永远不和你见面了。”

现实中的孟小冬,可没这么留情面。

1933年,她在报纸上连发三天“离婚”启事昭告天下:

“……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

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

梅兰芳试图挽留,遭拒绝后欲给她些补偿款,孟小冬嗤之以鼻:

“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在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登报启示半个月后,孟小冬重返舞台。

复出消息一经传出,各大戏院纷纷邀请,戏迷在台下狂喊“冬皇”“吾皇万岁”,表达对孟小冬的支持。


孟小冬放的狠话,都做到了。

她再嫁的人,名望不在梅兰芳之下。

他就是“一跺地就乱颤”的杜月笙。

杜月笙,中国三百年来黑帮第一人,在宋子文家门前放过炸弹,在孔祥熙的门口摆过棺材,人称“地下皇帝”。

二十多年前,电影《上海皇帝》中,吕良伟饰演的陆云生,就是以杜月笙为原型。

杜月笙是“天下第一戏迷”,家中四房太太都是唱戏出身。

早年孟小冬在上海唱戏时,他就倾慕已久。

后来孟小冬北上发展,嫁给梅兰芳,他一直观望尊重。

孟小冬恢复单身后,杜月笙开始光明正大地追求。

大佬的表白很是霸气:

“这一辈子要是不娶到你,我就不是人。”

当时很多人以为杜月笙逢场作戏。

但在孟小冬面前,他的的确确做到了粉丝+暖男,把冬皇宠成了小公主。

电影《上海皇帝》中,杜月笙为博孟小冬(叶童饰演)一笑,能放下身段踩高跷。

杜月笙的确对孟小冬心细如发。

时逢乱世,派私人飞机将她接到上海长居;

孟小冬生病,杜月笙请来北京名医孔伯华,医好后奖励10万大洋(十万大洋,当时在北京能买两套高端四合院);

孟小冬拜名角余叔岩为师,饥渴研学,为了让孟小冬得到照顾,杜月笙送礼不眨眼:余叔岩大女儿结婚,他送了全套家具;二女儿结婚,他包揽嫁妆。

没有后顾之忧的孟小冬,实打实地学了5年,成为学生中学戏时间最长、获得余氏真传最多的一人,也是唯一的女弟子。

上海解放前夕,局势动荡,杜月笙年过花甲,身体每况愈下,权力地位不如从前,他计划带全家移民美国。

孟小冬说:“我跟着去,是算丫头还是女朋友?”

一句话,让杜月笙不顾一切,下令停办护照,补办婚礼。

全家上下齐反对。

当时杜月笙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家人认为应该去美国治病。

可杜月笙对孟小冬绝不食言:

“如果不结婚,我还要死得快点。”

(杜月笙长女杜美如回忆这一段)

1950年,62岁的杜月笙明媒正娶43岁的孟小冬。

这一幕,在《上海皇帝》中重现过。

当时杜月笙已病入膏肓,婚礼前一刻还在轮椅上吸氧。

众多客人悉数到场,他强撑精神迎娶孟小冬。

现实中,杜月笙做的不止于此。

他让家中晚辈全部给孟小冬行跪拜礼, 婚后,他们举家移居香港。


孟小冬亦不负杜月笙情深义重。

1947年,多地区发生水灾,杜月笙在上海举办赈灾义演。

孟小冬义不容辞,连演两场《搜孤救孤》。

京剧名家谭元寿用“原子弹”比喻演出盛况:

“就这么一出及其平常的戏,让人家孟小冬先生唱绝了……唱到这个程度,在咱们京剧的历史上,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如果让我比喻的话,真可以说就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似的。”

杜月笙晚年病重,长期需要人贴身照顾。

家人想雇佣人,但孟小冬考虑到一大家子在香港重新开始,需要花钱的地方非常多,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杜月笙的责任。

无奈杜月笙病入膏肓,结婚一年后便撒手人寰。

临终之时,杜月笙的资产不复从前。

他留给孟小冬2万美金,高于其他房太太(据说其他太太一人一万美金。也有说法是杜月笙当面给了孟小冬一万美金,背地里给了她不少私房钱)。

这笔钱,足够孟小冬后半生衣食无忧。

1967年,60岁的孟小冬受四太太姚玉兰邀请,来到台湾,定居台北。

晚年生活悠闲散漫,每日看画作诗,吃斋念佛,教授学生。

虽疾病缠身,但打扮体面,精神抖擞,双目矍铄。

1977年,孟小冬病逝,享年70岁。

孟小冬的一生,品过繁花似锦,尝过悲怆苍凉。

她独立,前卫,爱自由,不服输,敢抗争。

她将事业追求到极致,一生都在精进学习。

感情上,亦有敢爱敢恨的赤诚与决绝。

她去世时,张大千作挽联:

魂归天上,誉满人间,法曲竞成广陵散

不畏成劫,宁利利往,节概应标列女篇

生于那个时代,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

斗转星移,爱恨情仇已成沧海桑田。

写孟小冬,不是想去解读她的情爱和悲伤,而是从她的一生,看到一个女人强韧的人格。

她活出了硬核人生,即使,也背负着寂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