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劉志偉

“有一種等待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做忘穿秋褲。”

在難得的深秋“小陽春”後,長江中下游於11月21日左右步入了冬季之旅,已現初冬景象,冷感正咄咄逼人。

11月26日,記者採訪了湖北農業氣象專家黃智敏,請他在與寒冷打交道上,給還在“露天工廠”作業的農民朋友說說“冷感”的理兒,以便加以防範。

黃智敏說,要分析“冷感”的理兒,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溼冷要比干冷冷。

假如用長江中游的武漢與緯度比之高上十度的北京做一番比較,元月份北京平均氣溫本來比武漢低7.5℃左右,但感受沒有武漢冷。究其原因是,武漢的絕對溼度(空氣中單位體積內所含的水汽質量)與相對溼度(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都比北京大(高)的多,在人的面部、手等體表的水分,因導熱率較空氣大好多倍(水爲4.18,空氣爲0.002508),加之蒸發需要消耗熱量,當然就只能向人體要熱,體溫就降的快。同時,武漢冬季的日照時數比北京要少得多,使人體對陰溼天氣的感受,也比不上太陽的輻射熱,彷彿武漢比北京的氣溫還低,其實不然。

二是化雪要比下雪冷。

在同一地方,一般在下雪的時候,正處於冷暖空氣相互對峙,通常風速較小,人體表面水分蒸發慢,耗熱少;同時天空雲層密佈,地面雖然也要輻射冷卻,但卻又被雲層的“逆輻射”將部分熱量反饋;同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時,還會釋放出潛熱,使地面或近地層空氣獲得部分熱量。可是在下雪後天氣轉晴的夜間,上空轉爲低氣壓槽後高壓脊前乾燥的西北氣流控制,往往一碧無雲,地面與近地層空氣輻射冷卻強烈,使氣溫比下雪時降得更低,在次日初晴雪融化時,又會消耗熱量,還殘存的冷平流也有一定的風力,使人體水分蒸發快,因蒸發耗熱致使體溫下降。這樣在感受上就比下雪冷。

三是驟冷要比緩冷冷。

如果天氣由晴轉陰,再緩慢下降雨雪,溫度降幅較小,在生理與心理上容易適應;反之,天氣迅速轉雨,驟然降溫,體表相對溼度陡升,人體受風吹急劇蒸騰耗熱,這樣在生理與心理的感受上就更冷。

四是鄉村要比城市冷。

城市內樓房林立,風小散熱慢,加之工廠、居民集中生活等排熱,氣溫比鄉村高;相反鄉村空曠,空氣流暢,風速較大,加之一些綠色植物蒸騰或水面蒸發耗熱較多,氣溫便相對較低,人的體表水分蒸發也快,體內耗熱降溫也多,感受自然要冷。

黃智敏說,人體的冷感與空氣水分、風速、蒸發等有關,這是導致冷(熱)感的關鍵因子。水的變態及其各種氣象要素,緊密地摻和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大家要多動動腦筋,巧妙利用水的“相變”,爲自己保暖,爲作物保溫,並把它作爲一項重要的防災減災措施,如在霜凍出現前,通過灌水,因水的導熱率、熱容量增加,白天有利於熱量向深層下傳,夜間降溫有利於熱量上傳,從而減輕凍害。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嶽靚

審覈:朱麗

終審:冷文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