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站社區黨羣服務中心的康復室內,老人正在志願者的指引下使用康復器械。受訪者供圖

走在龍華的街頭上,一眼望去,幾乎都是年輕人的身影。作爲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對於龍華而言,養老似乎是一個遙遠的話題。

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龍華區60週歲以上戶籍人口1.32萬人,60週歲以上常住人口12.6萬人。若依據60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超過10%的標準定義老齡化,龍華依然很年輕。

然而,2020年10月,龍華區卻推出了“1+3+4”養老服務系列政策。該系列政策包含“1+3”個主文件和“4”個規範性文件。

未來,龍華將建立區、街道、社區、小區、家庭五級養老服務設施網絡,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其中,長者助餐實現街道、社區全覆蓋,全區平均每個社區擁有1.3家社康中心,居民10分鐘就醫圈基本形成。

在老齡化社會看似遙不可及的時候,龍華區佈局養老政策體系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帶着疑問,筆者與龍華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政協委員和社區養老從業人員展開了對話。

撰文:吳治聰

現狀

養老服務起步早,老齡化尚未來臨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32萬,常住老年人73.04萬,實際服務管理老年人114萬。目前,深圳尚未觸及國際通行的老齡化社會門檻。但據深圳民政局預測,深圳將於2027年步入老齡化社會。

2017年,深圳全市非深戶人口的平均年齡33.9歲,在各區中,年齡最小的爲龍華區的32.2歲。時至今日,龍華區人口的平均年齡依然在全市的平均線以下。相比擁有10萬戶籍老人,全深圳總數1/3的福田,龍華區現在的養老壓力並不大。

通過研究其他城市的養老工作案例,龍華區民政局副局長李彥軍說道:“基於目前的人口數據,我們預判龍華區步入老齡化會比市內其他區更晚,但還是選擇未雨綢繆,先打好基礎。等到步入老齡化時再來重視養老問題,有可能會爲時已晚。”

其實,早在“1+3+4”養老服務系列政策推出前,龍華區就已經在社區養老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湧現出了很多社區養老的典型案例。當前,依託黨羣服務中心建設的養老服務陣地受到了轄區老年人的熱烈歡迎。

以龍塘社區爲例,民治街道老年大學就坐落於該社區的黨羣服務中心,常年開辦各種課程。據龍塘社區黨羣服務中心社工主任熊郡介紹,黨羣服務中心的空間設計充分考慮老年人的活動需求,設施十分“搶手”。同時,社區還培育了兩個社會組織,組織成員以55—65週歲的老年人爲主。他們也通過黨羣服務中心的平臺,參與到社區的公共事務中,例如:垃圾分類宣傳、居民議事會等。

龍華區民治街道長者服務中心坐落在北站社區黨羣服務中心內,其中用於爲長者提供服務的區域面積達1309平方米。在醫養結合方面,該地不僅與社康中心僅一牆之隔,還設置了理療室和康復室,由專業中醫師提供的推拿、鍼灸等服務的價格僅爲市場價的1/4。在志願服務方面,北站社區自發組建了助老服務隊,由32名長者志願者爲高齡獨居老人提供定期回訪、物品代購、就診陪同等服務。

新政出臺後,2016年開始實行的長者助餐服務也有一定的變化,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補貼申請的門檻,也提高了政策優惠的力度。通過研讀“1+3+4”養老服務系列政策,筆者發現該政策一方面優化了原先的服務,彌補短板。另一方面則是將優質養老服務的範圍擴大化,像龍塘社區、北站社區的案例將會被廣泛複製。

佈局

居家養老是主流,場地和人才是重點

養老,一般可以分爲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按照“9073”的養老格局,有97%的老年人通過社區、居家來解決養老問題。李彥軍認爲,養老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庭三方共同努力,新政策的落實,難點在於場地和人手。

當前,居家養老是老年人的首選。新政策出臺後,符合條件的老人可以享受“家庭養老牀位”建設和無障礙設施改造等福利。其中,居家無障礙改造服務就是通過對衛生間、廚房、臥室等區域進行無障礙改造。

《深圳市龍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實施辦法》指出,針對龍華區戶籍年滿60週歲經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平臺指定醫療機構評估爲中度、重度失能的和年滿80週歲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居家無障礙改造服務和智能產品配置服務。補貼標準爲3000元/戶,不足3000元的據實補助,超出部分由申請人自理。

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社區養老,都面臨着人員短缺和技能培訓的問題。這兩種養老方式,主要是針對健康的老人,專業性要求並不是特別強。據悉,今年龍華區開展了6場家庭護老者培訓,累計培訓家庭護老者680人次。家庭護老者主要爲老人家屬,或者是保姆。

在社區養老中,龍華區發現培養志願者參與養老服務是另一種選擇。據北站社區養老義工餘佩文介紹,該社區的老年志願服務隊成員,全部都在上崗前經歷過溝通技巧、健康養生、居家安全等方面的培訓。

新政實施後,龍華區將成立養老服務協會統籌全區志願服務工作開展,每個街道也會成立1個以上志願服務組織,每個社區組建不少於30人的爲老志願服務隊伍。力爭到2025年,全區註冊養老志願者總數達到1500人以上。

爲何要提前佈局養老政策體系?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搶奪陣地,尤爲重要。龍華區在《深圳市龍華區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中規定,要通過規劃新建設施和整合閒置資源,合理佈局轄區養老服務設施。

“以後所有新建的樓盤都要規劃不少於750平方米的用地用於建設養老設施,在社區做嵌入式的養老院也能夠緩解養老牀位壓力。”李彥軍舉例說道。

此外,政策還規定未來龍華區的所有街道長者服務中心建築面積原則上不小於1500㎡,牀位設置不少於30張;社區長者服務站建築面積原則上不小於750㎡;小區長者服務點建築面積原則上不小於100㎡。

未來

智能化設備助力,養老產業迎來新機遇

隨着新政的推出和落地,“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形成將讓居民能夠享受到更便捷更優質的養老服務。除此之外,在“1+3+4養老政策”的影響下,智能化手段介入養老也成爲未來的趨勢。

此前,龍華區就已經在智慧養老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例如:爲孤寡老人配備智能化穿戴設備,隨時瞭解他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2017年,龍華區已經採用購買服務方式開發了龍華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並在長者助餐、居家養老等領域實踐應用。

《深圳市龍華區關於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的實施方案》指出,未來,龍華區將基於區政務外網雲平臺,建設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該系統包括老年人信息、老年健康安全、養老服務、長者助餐服務、養老場所、養老志願服務、老年福利補貼7個功能模塊。

關於智能穿戴設備在老年人羣中的應用,龍華區政協委員馬靜評價道:“目前智能穿戴設備趨於成熟,設備的普及並不困難,關鍵的還是後期的運營和服務供給。”

新政出臺後,不少企業家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開始關注龍華的養老產業。對此,李彥軍認爲,養老雖然是一個朝陽產業,但是依據深圳當前的老齡化程度和市場需要開始佈局養老投資,回報週期會較長。其實,在衆多的投資者中,大投入的很多都是國有企業,他們投資養老不僅是因爲經濟目的,還有社會效益。

養老產業的興起,一方面要伴隨着市場需求的壯大,另一方面需要改變老人的消費觀念。馬靜表示,現在70—90歲的老人出生於1930年到1950年之間,那個年代的老人可能有過饑荒和戰亂的經歷,生活十分勤儉,捨不得在養老上投入。而《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的出臺有可能爲這個年齡段的失能老人帶來實際上的幫助。

據悉,《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即將於2021年3月1日開始執行,該條例提出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該制度以長期處於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羣爲保障對象,重點保障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費用。這也意味着,長期護理保險能夠爲失能老人享用養老服務,提供經濟上的支持。

對於是否鼓勵資本進入養老市場,馬靜持謹慎態度。她認爲,政府的補貼主要用於兜底,盈利依然需要靠市場。如果企業是奔着政策紅利而來的,投資養老不一定能夠達到他們的預期。養老不同於其他產業,做養老需要堅守初心並願意長期投入。

轉自:南方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