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載:"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御災害也。"虎賁衆所皆知,是周天子的王牌部隊,守衛周王畿的重要力量,後世稱爲禁衛軍。而旅賁是什麼呢?亦屬禁衛軍序列,不過旅賁是屬於諸侯國的禁衛軍。

不管是虎賁還是旅賁,都是精銳戰士,否則也不可能成爲禁衛軍。《孟子》載:“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就是這虎賁三千,見證了西周滅殷商的千古盛況。而旅賁,《周禮》中解釋,五車而趨,是可以跟着戰車跑的衛士,旅賁顯然並不遜色於虎賁,也可能是衝鋒陷陣的佼佼者。

《周禮》載:“有旅賁氏,設中士二人,下士十六人及史二人,徒二人。掌執戈與盾,隨從周王坐車,左右各八人。”這些旅賁平時守衛王官,周王巡遊就跟隨左右,如果是來自諸侯的旅賁,則極有可能是其中的最強禁衛軍。

到戰亂頻發的春秋戰國,旅賁在內可抵禦外辱,在外能攻城略地,顯然纔是到了其用武之地。《左傳》載:“使 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 。”楚國的三千“被練”也是楚國的禁衛軍部隊,所謂“組甲,以組綴甲,車士服之;被練,帛也,以帛綴甲,步卒服之。”就是說,楚國進攻吳國的部隊,還不是重裝甲兵“組甲”兵,而是披軟甲的兵士,與重裝甲兵相比,被練兵重在靈活,絕對是武藝高強的武士。

《左傳》記載,晉靈公設宴暗殺趙盾,埋伏在四周的是"公介"、"公徒",也就是晉靈公的禁衛軍。只是這些禁衛軍似乎已近衰敗,處心積慮的暗殺事件居然失敗,趙盾的保鏢大鬧現場,趙盾卻因此成功逃亡。當然,這並非說晉國軍事力量已衰敗,在城濮之戰中,晉國就曾打敗楚國,而此戰之中,楚國有支部隊爲“東宮”,據說是楚太子的"宮甲",也是禁衛軍,晉國顯然打敗了這支部隊。那麼,晉國的"公介"、"公徒",會不會就是最強禁衛軍呢?

真正的最強禁衛軍,有可能並非出自強秦蠻楚,也不是來自晉國,卻是來自晉國的繼承者魏國。這是爲什麼呢?《荀子》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在魏國,由吳起訓練演變而來的魏武卒,乃是諸侯列國聞之色變的常勝軍,其中的最強者,多半也應爲魏國王室所徵用,成爲護衛魏國的重要力量。

史書載,吳起曾以五萬大軍打敗了洶湧而來的秦軍,兼車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衆,魏武卒一戰成名,秦國數年之間未敢東進,多是源自對魏武卒的憂慮。與當年的晉國相比,到戰國時代,諸侯國們大力推廣鐵騎,比之銅器更爲輕便,兵將運用更爲靈活,且隨着春秋百年的征戰,晉國所改進的大部分兵器,已爲魏國所沿用。若說魏國禁衛軍與當年的晉國禁衛軍相遇,孰勝孰敗,很難預料。如果吳起所訓練的最強魏武卒被選拔進入魏國王城,成爲魏國君主的禁衛軍,哪家諸侯又會不怕,哪家刺客又會不心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