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就是西方的感恩節,提到感恩節,有一種美食是也幾乎成了這個節日的代名詞,是什麼呢?那就是火雞了。

其實他們不僅僅是喫火雞,歐洲人喫鳥類也是有年頭了,愛喫到什麼地步呢,據說146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爲了慶祝新約克鎮的主教上任,舉辦了盛大的宴會,一頓飯就喫幾千只鳥類。像這種有記載的大型宴會,對於歐洲來說太正常了,簡直就是鳥類殺手。

那爲啥這麼多鳥類裏,最後就火雞脫穎而出了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火雞的故事。

起源

野生火雞原產在北美大陸上,大概5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不知道各位朋友見沒見過火雞,這種大鳥體型巨大,據說翼展能達到125—144釐米,像我這樣飯量小的,光是喫烤雞翅可能就喫飽了,爪子也十分鋒利。咱們都知道雞啊,是一種比較“兇猛”的動物,更何況這麼大的傢伙,戰鬥力肯定是不低啊。

但是,別看火雞個大,跟咱們中國的雞一樣,註定是逃脫不了被人類馴化的命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火雞都是北美原住民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火雞都是家養的,咱們中國不是還有很多野雞,所以在北美大陸上野生火雞也有很多。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直到有一天,火雞發現他們的領地來了一羣“歪果仁”。對,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從15世紀末開始,大航海時代到了,歐洲人開始開着他們的船滿世界搶地盤,這不是陰差陽錯,原本想要去亞洲的哥倫布,一不小心就發現了美洲。

面對相對原始的美洲大陸,歐洲人是如獲至寶啊,尤其是愛喫鳥類的歐洲人看到火雞之後,那眼睛都直了,哎呦喂,這大鳥賊肥啊,必須喫。於是,火雞就這麼登上了歐洲人餐桌。

那會兒,從歐洲到美洲,航程動輒就幾個月,所以能來到歐洲的火雞數量十分有限,物以稀爲貴,這些漂洋過海的美食就成了皇室貴族的特供食品。歐洲的普通人是沒有機會喫到火雞的,甚至見都沒見過。

後來到了1620年,英國的一批清教徒因爲受不了迫害,乘坐“五月花”號離開英國來到了北美大陸。

初來乍到的英國人是缺衣少食,他們營地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好心的幫助他們,後來呢,這些英國人也投桃報李,爲了表示感謝,也專門設宴款待印第安人,這就是西方國家的“感恩節”的來源。

但是,不是所有的歐洲人都這麼友好,歐洲人來的目的是爲了殖民來的,跟印第安人之間就不是請客喫飯那麼簡單了,實際上,最初登陸北美大陸的歐洲人,經常是喫不飽穿不暖,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還要和印第安人搶地盤,每天都上演這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時候,對於飯都喫不飽的歐洲人來說,那麼大個兒的火雞就成了最受歡迎的食物了。

實際上,乘坐“五月花”號來北美的英國人,也不一定就是拿火雞來“感恩”印第安人。但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爲,火雞就是這時候成爲了“美國人”餐桌美食的。成爲傳統

後來到了19世紀,不僅火雞成了美國人最喜歡的食物,在歐洲成爲一道流行美食。法國著名的印象派大師莫奈就在1876年創作了一幅《火雞》,裏面一羣火雞在草地上奔跑。

咱們之前也說了,歐洲人喫鳥,那是出了名的,但是之前都喫什麼鳥,鵪鶉,烤雞,再大點的就是烤鵝,據說還有烤孔雀的。

先不說味道怎麼樣,這些鳥類跟火雞一比,那明顯是差點意思嘛,就火雞那龐大的身軀,那一身肉,絕對算得上“重量級選手”了,比那些個雞鴨鵝鵪鶉孔雀要實在很多。說白了,就是肉多。

到了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席捲了全世界,人人都喫不飽飯啊。這個時候,美國人要是能在感恩節啊、聖誕節啊能喫上那麼一隻火雞,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就跟過去喫了一年窩頭,過年能喫一頓餃子一樣,那得敲鑼打鼓的慶祝啊。

1935年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就展示了一幅名爲《感恩節》的畫作。在這幅畫中,一個幸福的家庭正在忙着慶祝感恩節,那隻剛從烤箱中拿出來的火雞,絕對勾起了很多美國人對感恩節美食的期望。

此後,火雞似乎成了“幸福美滿”的象徵,就像咱們中國的“年年有魚”差不多,能在感恩節聖誕節喫一頓烤火雞的家庭,就被認爲是“幸福美滿”的家庭,而全家人一起喫火雞,也就成了“家庭幸福”的一種體現。

根據全美火雞協會估算,2012年感恩節這一天,光是美國人就喫掉了4600萬隻火雞。但是您別忘了,英國人也過聖誕節啊,也喫火雞,這一天怎麼不得喫掉個1000萬隻的。

其實雞不算最“慘”的,除了火雞,美國人每年喫掉的牛啊,豬啊也不少。但是你想想,集中在一天喫掉數千萬只火雞,就會引發一些“愛心人士”的口誅筆伐。

於是,有一些美國人開始爲火雞“發聲”,堅決抵制這種殘忍的行爲,搞一些行爲藝術來進行諷刺,比如製作一些藝術品什麼的。

但是,喫火雞已經成爲了一種傳統,就想咱們過年看春晚一樣,能說春晚的工作人員沒法回家過年,太殘忍了就取消春晚嘛?

所以一般的美國家庭也不會就這麼放棄這項傳統的。對於很多人來說,平常日子又不喫,偶爾喫一下就喫一下唄。

後來,爲了表達對火雞的“尊重”,就有了美國總統“特赦火雞”的傳統節目。就是說在每一年的感恩節前夕,美國火雞協會都會挑選兩隻火雞(其中一隻是備用的),送到白宮進行赦免儀式。

美國總統會當着全美國人民的面,宣佈這隻火雞免於被端上餐桌。之後,這隻火雞就會被送到專門的“養老”地點,安度晚年。

對於每年被宰殺的數千萬只火雞來說,被選中赦免簡直比中彩票還難。當然,美國總統肯定沒有時間去養雞場親自挑選火雞,所以至於誰被“赦免”,可能也是有“黑幕”實現安排好的。結語

不管怎麼樣,這已經成爲了美國人一個傳統。每年感恩節,美國人都會心懷感恩的看完總統赦免火雞,撫慰了心中那一點點愧疚感,然後回頭看看自己家烤箱裏的火雞熟透了沒有……

作爲人類食材的動物很多,但是成爲某個特定節日的特定食物,這種情況就不多了。

其實不管是美國人聖誕節喫火雞也好,還是咱們中國人過年喫餃子喫魚也好,並不是多稀有喫不着,咱們現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也不像過去過年才能喫上一頓好的。

也並不是這個東西真的有多好喫,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也是支撐人們生活的一種動力。除此之外,很多的食物早就超越“喫”的層次而上升成爲各國文化的一部分,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美好願望。

其實我也喫過烤火雞腿,肉是挺多,但是沒什麼味道,想一想那麼大隻的火雞整個烤出來,真的好喫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