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珠海再出發:經濟特區如何“特”下去?

來源:南方Plus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0年前,當改革開放的偉大設想在南海之濱的廣闊棋盤中悄悄落子時,人們或許不曾想到,今天的經濟特區,會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蹟。

幾個經濟特區中,分別扼守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與珠海,在先天條件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度:都由落後的邊陲小鎮起步,都發展爲外來人口爲主的移民城市,並且一個毗鄰香港、一個緊挨澳門。

經過40年的發展,深圳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珠海也建成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不同的是,在城市的能級量級與發展程度上,珠海與深圳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特區之“特”,在於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如今,站在經濟特區建設40年的新起點上,迎接下一個五年,珠海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珠澳大橋通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等千載難逢的疊加機遇,“二次創業”正當時。

奔向“十四五”,珠海如何抓住機遇再出發?如何在新時代新徵程中“特”下去?要向先行一步的深圳學什麼?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多番走訪,對話多名專家,試圖尋找答案。

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爲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珠海與深圳一樣,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但一路走來,兩個特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漸漸拉開。

同爲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造成珠海與深圳發展差距的原因諸多,但多位專家的一個共識是,深圳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深港合作的效益發揮到了極致。

“上個世紀70年代,香港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中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有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日漸顯赫的囯際金融中心地位,巨大吞吐量的國際物流集散地,繁忙而四通八達的國際航運樞紐和相當高的經濟自由度。”在著名經濟特區問題研究專家、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看來,當國門打開的時候,這一切作爲巨大的“鄰里效應”和“擴散效應”,不僅爲深圳迅速注入了市場經濟的活力,更使深圳迅速融入國際貿易體系,成爲中國最初與世界互動的橋樑。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也認爲,香港無論是經濟規模、人口數量還是區位優勢都要大大超越澳門,輻射作用自然也更大,“過去40年,深圳能夠把深港科技合作、深港金融合作帶來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極致。而由於澳門經濟規模較小,人口數量也不多,其對珠海的帶動作用相對有限,其時珠澳的互動關係也要弱於深港的互動關係。”

“深圳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初建設鹽田港,以及2005年大力發展風險投資起。”林江說,通過引進風險投資項目,深圳集聚了高新科技人才和資源,而珠海則沒有能夠跟深圳一樣,實現創新驅動增長。

回首珠海發展之路,除了輻射效益小之外,城市規模未能提上來,還在於自身的路徑選擇。

在“生態優先”的立市理念下,珠海從一開始就沒有走拼汗水、拼資源、拼環境、拼速度的路子,毅然將涉污企業拒之門外,轉而將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新興產業。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豔華分析,這爲珠海留住了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同時也在當時錯過了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節奏,和將工業規模做大做強的機會。

劍有雙刃。在意識到“三來一補”的侷限性和不可持續性後,深圳果斷選擇了高科技發展方向。而珠海,在錯失規模經濟的同時,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這條綠色發展之路,逐漸展示出它的科學性與前瞻性。

翻過舊序章,開啓新徵程。

在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之際,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南方日報》撰文寫到:“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珠海要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經濟特區的歷史使命。”

何爲珠海的新使命?即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爲“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和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新貢獻。

而要扛起新使命,一貫以小著稱的珠海有何底氣?

“珠海已經擁有改革開放40年所形成的物質財富與制度資本的積累,這是珠海‘二次創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陶一桃看來,珠海與澳門共同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極點的重要一極,自身又擁有橫琴自貿片區,其一直政策性地處於先行先試的特區行列之中,也在不同領域和方面創造出制度績效。

陶一桃特別提到,橫琴自貿片區有國內首個離岸金融島,也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國的嶄新門戶。“以橫琴自貿片區爲主導的區域一體化,將會從制度和實操層面加快口岸一體化建設,推動涉港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各類要素便捷、無制度障礙地流動。”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深入推進,珠海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毛豔華認爲,珠海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會,尤其要牢牢把握目前的三大城市定位——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

“機遇就在這裏。”毛豔華說,珠海要用好門戶資源,比如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和港珠澳大橋這條與國際聯繫的通道。尤其要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做好,將之打造成爲內地“走出去”,以及支持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重要平臺。

林江則看好新經濟發展這一大背景下的全新優勢。在他看來,過去的傳統產業階段,珠海確實優勢不大。但現階段,珠海的優勢則逐漸顯現出來。“像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大家的起點相差並不是太遠。”林江說,新科技、新技術、新產業,並非一種相互對立的關係,不像傳統產業是你有我無,而是資源共享。

在他看來,珠海最重要的優勢在於,作爲港澳與粵西地區的越級連接樞紐。粵西地區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需要通過珠海,通過港珠澳大橋,把這片區域同港澳的資源對接,未來則有無限前景。

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珠海轉型發展的窗口期、跨越發展的關鍵期、破局突圍的攻堅期。珠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表示,這個時期,珠海迫切需要加快從“小而美”向“大而強”轉型,爲全國全省大局“多打糧食”、多作貢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徵程中,經濟特區的地位更加突出、使命更加重大。珠海經濟特區要如何“特”下去?郭永航提到,關鍵路徑有兩條:一是努力成爲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二是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

踐行新發展理念,珠海期待走出一條不同於深圳、廣州的路子,像雄安新區一樣發揮“小支點”撬動區域經濟發展“大槓桿”的作用;而構建新發展格局,則要充分把握好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這一戰略,攜手澳門探索珠澳合作新模式。

如何在發展中傳承特區精神?多位專家一致提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在這一點上,深圳樣本可供示範。

中國著名戰略諮詢專家王志剛得出結論,深圳密碼的其中一條就在於生態,“相比國內大部分地方政府,深圳的特殊之處在於,形成了服務型治理模式,不與市場進行博弈,而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並在市場失語時做好社會保障工作。”

“從深圳市歷屆領導班子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來看,在充分使用好中央授權改革的前提下,大多都展現出敢闖的精神、冒險的勇氣和擔當的使命感,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的認知能力與發展視野的遠見卓識。”陶一桃說。

她建議,未來珠海可以從制度上完善服務型政府的使命,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綜合品質與制度—文化吸引力與凝聚力。尤其是,建立人才友好型社會,吸引更多人才到珠海發展創業,以人才的優勢更充分地實現已有的區域、資源和積累優勢。

林江也認爲,創新、改革、求變,都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要有這種睿智、有這種勇氣,能夠洞察未來,同時又有能力去承擔相應的由於改革和創新所帶來的一些風險。”

錨定特區座標、找準發展方向。展望“十四五”時期,珠海到2025年,支撐核心城市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改革開放取得重要突破,以橫琴爲主平臺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將取得顯著成效。

珠海期待,下一個五年,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實踐中,書寫嶄新的時代答卷。

【策劃】陳捷生 吳志遠

【統籌】吳志遠 梁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