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衛星“新基建”商業化提速 製造產業鏈亟需完善

作者:陶力,實習生韋香惠 

從全球範圍來看,航天領域的商業化,都在全面加速。   

11月25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準備將其星際飛船(Starship)的開發推進到下一個重要階段:15公里(5萬英尺)飛行高度,這將遠超此前星際飛船原型的最大試飛高度。此前,該公司已經開始執行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搭載四名宇航員,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入太空。這是商業航天探索載人航天方向的重要實踐。   

另一面,國內商業航天產業也有了新的進展。近日,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日前落地湖北省武漢市,目前已簽訂正式項目投資協議12個,總投資78.55億元;框架協議50餘個,意向投資額過千億元。    在北斗三號全面部署完成後,國內商業航天衛星領域的競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今年,我國更是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範圍,並上升爲國家戰略性工程。面對可觀的發展前景,近年來,我國已經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商業航天企業。

“商業衛星行業目前還屬於投入初期,整個市場潛力尚未被完全發掘,處於快速上升的階段,現在基本上都是兩位數的發展增速。”時空道宇創始人王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透露,商業衛星目前已經在爲很多行業提供基礎性服務,比如手機的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等領域。   

商業航天駛入快車道       

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預計2025年前,全球衛星互聯網產值可達5600億美元至 8500億美元。截至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超過160家,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制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和創業者開始進入到這一領域。

在創立時空道宇之前,王洋曾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工作了近十年。時空道宇作爲中國第一梯隊的商業衛星公司,隸屬於吉利科技集團。目前,時空道宇已擁有微小衛星產品級設計及批量生產交付能力,並積累了150餘項發明專利。除衛星製造外,其業務範圍還涉及衛星地面設備製造、衛星運營與應用等全產業鏈。    

其中,最核心的衛星應用業務由衛星運營服務業和地面設備製造業組成,2019年二者佔比之和高達90.7%。其中,應用服務環節是最重要的盈利來源,也是民營商業航天面臨的最大難題。  

“商業航天首先要滿足用戶需求,然後創造價值之後纔能有利潤,從而維持生存。我們的第一目標是要成爲商業航天衛星製造裏面的第一梯隊,第二個目標是組建自己的空間定位通信系統。另外,圍繞着商業航天的應用場景,我們進行了兩年的佈局,目標是衛星製造、空間信息基礎設施運營,再到終端的解決方案。”王洋透露,公司創業第二年後,已經形成了正向的現金流。    

今年3月,該公司位於浙江省台州市的衛星生產基地已經正式開工。涵蓋衛星研發中心、部組件製造中心、測控中心、雲計算大數據平臺等設施,計劃投資22.7億元,到2025年實現年產衛星500顆。

從技術研發到線下工廠,商業衛星行業的產業鏈佈局也變得越來越密集。“工廠其實是核心壁壘,佔到整個研發成本的10%左右,還不算太高。”王洋解釋稱,目前行業競爭談不上激烈,雖然商業衛星公司比較多,但是有基礎研發能力的並不多,大家並不會貿然挑戰這一賽道。        

加速產業鏈集羣發展   

自年初以來,多家民營衛星公司相繼開建衛星工廠,以期實現規模化生產,但供應鏈瓶頸制約了量產目標。

“衛星產業涉及到火箭製造、推進劑生產、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應用(通信、導航、遙感)等環節,應用產業鏈其實是很長的。國內已經有數百顆衛星處於運行狀態,如何用好這些衛星,開發、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是目前衛星應用行業與市場對接的重點。”王洋進一步補充。   

未來,要發展商業衛星產業,還需要加強產業鏈集羣引導。在衛星製造方面,對於各種類型衛星的研製、設計,關鍵材料以及單機領域,也都衍生出了產業鏈的相關機會。除了火箭運力提升、發射排期、更成熟的供應鏈之外,成熟的數據服務也將對行業產生積極影響。   

華泰證券分析報告認爲,衛星的設計、研發和製造具備很高的准入門檻,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和技術積累,衛星研製的發展過去通常由國家航天領域的投入來驅動,非市場競爭的環境,推高了衛星製造的成本,也提升了衛星產業鏈的資本投入門檻,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業航天的發展。隨着航天技術的不斷成熟,航天發射成本的不斷降低,微小衛星憑藉研製週期短、成本低、發射方式靈活等優勢,應用潛力不斷被挖掘,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

航天領域早期投資機構Space Angels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航天領域創業公司自2009年起融資逐年增長,十年來,已有共計530多家創業公司獲得融資,總額約達257億美元。在衛星及應用產業方面,今年10月,中國航天科工發佈“十四五”發展規劃強調,要推進衛星低成本批量化製造產業鏈佈局,持續發展系列化特色載荷產品,推動空間信息應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大衆日常生活。   

與此同時,四川省委軍民融合辦常務副主任雷開平曾提及,北斗產業的問題就包括資源力量統籌整合不夠、空間地理信息融合不夠、大衆感知度不夠高。這體現在北斗導航與高分、衛星通信、地信等數據信息未有效融合,北斗時空大數據的作用和效益尚未充分發揮。   

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市場自動駕駛汽車中的60%將實現無人駕駛共享出行模式,這將是北斗時空數據價值的有力證明。未來,基於北斗系統的低軌衛星星座將提供的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務,作爲應用支撐。

時空道宇也在積極參加下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系統論證。王洋在心中規劃了一個“全棧式衛星開源計劃”,在全棧式開源協議標準體系內,硬件按標準化、模塊化構建具備敏捷可擴展的底層系統,作爲硬件的衛星也屬於這個範疇;在一個健壯開放的底層系統的支撐下,極大降低開發者接受航天技術的複雜度,把精力放在具體的商業應用場景,從而簡單靈活構建豐富的商業航天業態。

未來,商用低軌衛星還將廣泛應用於智慧交通、無人機物流、環境監測等多個B端,構建起一個對中國所有產業賦能的生態系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