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衆車個性鮮明難掩售後短板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以來,不少車企紛紛通過電動車型進軍高端車市場。與此同時,隨着汽車市場需求逐漸走向多元化、個性化,一些品牌也開始向具備增長空間的小衆細分市場發力。

車企發力小衆細分市場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汽車產銷同比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1.0%和12.5%,而這已是汽車產銷連續7個月呈現增長態勢。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08.4萬輛和211萬輛,環比分別增長1.6%和0.8%,同比分別增長7.3%和9.3%。

一直以來,汽車企業都將生產和銷售的重點放在主打的重點車型上,例如本田雅閣、豐田凱美瑞、大衆帕薩特等。這些車型憑藉爲多數消費者接受的外觀造型和相對均衡的性價比,成爲各自車企的銷售主力。

但隨着國內車市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細分市場的小衆車型開始成爲車企發力的重點。

今年廣州車展首日,基於寶馬全新FAAR前驅平臺打造,定位於緊湊級轎跑車的寶馬全新2系四門轎跑車完成國內首秀。此外,寶馬全新M3/M4雙門轎跑車雷霆版也在廣州車展開啓預售。

隨着汽車消費的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作爲小衆細分市場的轎跑市場,近兩年銷量持續增長,成爲豪華品牌競爭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奔馳、寶馬以及長安、吉利、長城等各大品牌都已在該領域佈局。

爲開拓更多的新細分市場,一汽-大衆奧迪在本屆廣州車展上推出了Q5L Sportback車型,該車型定位於豪華B級轎跑SUV,採用Coupé轎跑溜背式設計。一汽-大衆方面表示,奧迪Q5L Sportback的誕生,旨在滿足用戶更加年輕化、個性化的用車需求。

此外,一汽-大衆全新CC獵裝版、長安福特全新車型福克斯旅行版、廣汽謳歌CDX A-Spec運動款和RDX A-Spec運動款等車型也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完成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意圖加碼小衆細分市場的不只有豪華品牌和主流合資品牌,自主品牌長城汽車旗下高端品牌WEY打造的坦克300等車型,也已正式開啓預售。

兩大短板困擾小衆車市場

顧名思義,小衆車一般指在市場總體銷售上所佔比例比較小的車型。這其中,既包括菲亞特、DS、雷諾等整體銷量都比較小的小衆品牌,也包括像大衆CC等暢銷品牌下的小衆產品。

以往,小衆車型由於在外觀、品牌等方面存在欠缺和相對個性的設計,難以被大多消費者接受。也正由於銷量較小,造成在售後服務、保值率等方面一直存在短板。

首先,小衆車型不被選擇的最關鍵原因,就是維修保養不方便。由於銷量較小,4s店數量不會像豐田、大衆那樣遍地都是,售後維修相對困難。例如,阿爾法羅密歐官網顯示,這一品牌的全國經銷商爲50多家,其中浙江省擁有的經銷商最多,爲7家,而有的省份甚至只有一家4S店,導致車主的維修保養極其不方便。

尤其是一些進口品牌的小衆車型,由於無法實現國內生產,在售後服務、零部件供應等方面更是捉襟見肘,有時更換一個零部件,需要等待三四個月的時間。DS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有車主因普通刮擦需要更換零配件,卻一直缺貨,拖了幾個多月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這樣的售後服務自然難以令人滿意。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衆車型的保值率太低。目前,在我國二手車市場,口碑越好,價格越穩定,配件價格越低,維修越低,配置越高,銷量越好,汽車保值率就越高。據瞭解,豐田、大衆、奔馳、寶馬等品牌的不少車型在二手車市場的保值率一直都比較高。以豐田普拉多、酷路澤等車型爲例,在開過一兩年後,甚至還能以接近原價的價格售出。

這一點,對很多二線品牌的汽車產品來說都很難做到,更不要說那些小衆品牌的汽車了。正因爲小衆品牌汽車產品的保值率過低,導致很多二手車商拒絕收購。

再者,購買小衆品牌汽車產品在維權等方面的成本也比較高。經銷商本來就很少,一旦銷量不佳,很多4S店可能隨時會停止運營,維權自然更加困難。

產品小衆但服務不能小衆

小衆車型並不代表着車不好,而銷量小也不代表着品質差。例如,斯巴魯、阿爾法羅密歐等品牌的車輛在性能上都有着不錯的口碑。

同樣,法系車在國內市場一直處於小衆地位,但其在歐洲市場與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有着天壤之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法系車在性能和品質上應該沒有問題,就是無法入中國消費者的法眼。

業界人士認爲,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後一定要實行本地化,以符合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和習慣。可以看到,包括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在內,凡是在中國市場銷量飄紅的,基本上都實現了高度的本地化,而這也是奔馳近年來爲什麼在中國市場越來越強調產品本土化的緣由。

對於小衆車的未來,一些業內專家表示,小衆品牌汽車產品可以小衆,但服務絕不能小衆。因爲,隨着市場需求個性化、多元化的不斷增長,衆多小衆品牌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風格可能會是其未來的賣點,一些產品力不錯、個性十足且能滿足用車需求的小衆車還是存在一定的市場價值。但在服務上,則要擺脫以往小衆車的短板。在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解決汽車售後服務領域存在的成本等瓶頸,給消費者良好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擺脫“越小越差、越差越小”的惡性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