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對於中國汽車行業來說是一個記憶深刻的日子。

曾經被業界稱作美國上市第一人的華晨汽車集團在這一天申請破產重組了。

擁有上千億資產的華晨集團破產重組的原因竟然只是因爲無力償還10億元私募債,風光無限的華晨集團究竟怎麼了?

01 華晨的崛起

華晨集團破產這件事,就像是一個億萬富翁告訴別人自己還不起1萬塊錢,然後只能宣佈破產了。

看來曾經風光無限的華晨集團並不像其表面上表現得那麼光鮮亮麗。

提及華晨集團的崛起,必須提到一個十分具有爭議性的人物。

此人便是仰融。

正是此人使得華晨集團成爲在美國上市的第一家企業,而華晨的上市也使得仰融的身家暴漲,一度進入中國富豪榜的前三位。

衆所周知,華晨旗下有中華、金盃、華頌三個自主品牌,尤其是金盃這一個品牌與仰融此人有着莫大的關係。

當時仰融才進入華晨集團的時候,金盃汽車公司由於連年虧損的緣故,正在兜售自己的股票。

但是董事長趙希友越着急便越沒有人買他的股票,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一個成功的“接盤俠”。

所以兜兜轉轉一年多的時間裏,趙希友硬是沒有賣出一分錢的股票。

這可把趙希友急的不行。

恰逢此時仰融突然一個救世主來到了趙希友的面前,告訴他要買下金盃全部的股票。

趙希友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別提多高興了,就這樣仰融以4600萬元的代價獲得了金盃的大部分股票。

此時的仰融就已經有華晨在美國上市的打算了。

他先是在百慕大註冊了一家名爲“華晨中國”的公司,然後又通過一系列的資本操作使得華晨成爲金盃的最大股東。

但是有了這些條件之後,並不意味着華晨就可以在美國上市。

因爲如果在美國華爾街上市,企業內的國有資本佔股就不能超過50%。

仰融人如其名,對金融十分擅長,在經過一系列神奇的操作之後,金盃汽車的國有佔股正好被卡在49%,完全符合在美國上市的條件。

即便是這樣,當時國內的很多人還是不看好華晨能夠在美國上市,都認爲仰融不過是異想天開。

1992年10月,融資了7200萬美元的華晨汽車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成爲中國在美國上市的第一家企業,這樣的消息自然是石破天驚。

不過仰融此人卻十分鎮定。

在三年之後,仰融正式接管金盃客車的管理工作。

仰融此人做事一向胸有成竹,在接管金盃客車之初就制定了明確的發展戰略。

原來仰融讓所有研發人員將注意力都放在研發低成本、造型新穎的車上。

仰融告訴所有人他要搶佔中國鄉鎮的客車市場,與此前華晨在華爾街上市相比,仰融這次的動作可謂是十分小了。

緊接着“海獅”牌客車橫空出世,這款從瀋陽這個東北老工業城市走出的客車,迅速成長中國輕型客車的龍頭老大。

仰融從來不認爲自己是一個企業家,相反他認爲自己是一個資本家。

於是仰融第一次將自己的目光放在了轎車市場,緊接着“中華轎車”應運而生。

而這正是仰融動用了6200萬美元與歐美車企合作的結果,也正如他曾經所說的有足夠的資本便可讓全球的資源爲其所用。

再後來仰融經過中間人的人介紹,接觸到了想打開中國市場的寶馬汽車。

於是華晨寶馬這一個品牌應運而生。

2000年華晨集團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這一年的它的銷售收入達到了驚人的63億元。

在國內居於汽車行業的第三位,仰融也因爲華晨的突出表現獲得了一系列政府頒佈的榮譽。

但是之後仰融因爲經濟犯罪的緣故,徹底與華晨集團斷絕了聯繫。

而他心心念唸的與寶馬合作也最終成爲了現實。

02 危機中變革失敗

且不論仰融此人人品如何,但是他對華晨集團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失去了仰融的華晨,似乎在一瞬間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因爲此前仰融一直是以創新者的身份帶領華晨行走於中國汽車市場。

在仰融之後,曾經作爲他左膀右臂的蘇強接手過了華晨集團,但是此人在能力與仰融相比還是有所欠缺。

而且在2002年開始,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變革。

正當人們以爲華晨會像過去一樣大步前進之時,傳來的消息卻是華晨的利潤從9億元狂跌至4860萬元。

一時間華晨內部管理層變更頻繁,但是即使是這樣依然沒能挽回華晨的命運。

到了2005年的時候,華晨的虧損額竟然達到了32億元。

這時候華晨需要一個像仰融一樣能力挽狂瀾的人物,也許是上天對華晨產生了憐憫,真的有這樣一位人物出現了。

此人便是祁玉民。

一位曾在大連重工當過20多年管理層的陝北漢子。

所謂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祁玉民的第一把火便是爲華晨爭取到了7億元的貸款,第二把火是炸掉了仰融曾經在華晨修築的假山,以示自己變革的決心,第三把火則是大打價格戰。

不過也正是由於祁玉民的價格戰,華晨集團在2006年迎來了轉機,這一年華晨汽車的銷售量達到了20萬輛。

雖然祁玉民短暫地將華晨集團從深淵中拉了回來,但是他的經營戰略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便是過於追求發展的速度,而忽視自我研發。

對於技術上遇到的所有問題,祁玉民都傾向花錢請合資方解決。

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便是所有技術都買買買的華晨,逐漸在國內落後於其他汽車品牌了。

華晨不重視技術研發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

就拿華晨的自主品牌中華來說,至今纔有五款車型。

於是乎,華晨的危機在不久之後到來了。

03 華晨破產的教訓

華晨寶馬在華晨中的地位究竟有多麼重要呢?

從這樣一組數據中,我們可以感受到。

在2017年,如果將華晨寶馬的業績從華晨汽車中剔除的話,華晨竟然還虧損了8.6億元。

可見華晨對華晨寶馬的依賴之大,但是華晨集團或許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技術便沒有與別人談判的資本。

在不久後,寶馬的合資方就要求生產、銷售、管理全部歸寶馬公司負責。

將所有都給了別人,這就意味着華晨集團很快就會被拋棄。

果不其然這一天到來了。

2018年寶馬集團趁機敲了華晨集團一竹槓,要求華晨集團同意自己在華晨寶馬中的股份佔比上升到75%。

處於技術弱勢的華晨集團只能答應寶馬的要求,或許華晨的想法是美好的。

但是十億元債務違約的華晨,並沒有等到自己強勢的那一天。

當然華晨的破產也給中國無數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尤其是一些合資企業。

要想合作雙方能夠長久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雙方都必須時刻提升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價值。

而像本土的汽車品牌必須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這樣才能不受制於人。

從芯片到汽車,我們難道還想出現一個領域被別人卡脖子嗎?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