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硕

新浪财经讯 美国东部时间 11月26日,由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MIT-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um)组织的高峰对话迎来了《生物科技商业化的技术与挑战》论坛,来自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和Alnylam制药公司的CEO约翰-马拉加诺(John Maraganore)出席了论坛并对未来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作以探讨。

乔治-丘奇和约翰-马拉加诺都认为,本次疫情给科学家们带来很多的思考,疫情同时推动了生物科学的研究。如果需要十年的临床试验期的实验,疫情会把时间缩短为10-15天。有些国家最开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随后反应则非常快。这些方法其实非常容易普及,比如说戴口罩等,这在很多疾病上都被广泛使用。另外科学家得到的启示是,分子医疗和可转移的基因序列都很容易被部署,这也许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但是却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的准备未来所面对的挑战。

约翰-马拉加诺认为,疫情对于整个生物行业来说都非常重要,这是个公众健康的挑战。但由于新冠疫情才发生不到一年的时间,科学家想要很好的改善治疗,但做的还不够。目前他的小组正在研究延缓病毒发展的疫苗,其中两组疫苗有比较好的数据,总体来说,有700多个项目正在推进,大概300多个疫苗临床项目正在试验当中,学术界和业界应该联合起来相互合作。

他表示,在这方面完全支持比较传统的方式,比如说保持清洁、戴口罩、物理隔离等,而不是很支持现在比较“政治”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民众的自由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认为民众应该依赖于政府,这两点他都保留余地。

在疫苗的开发上,市场认为研究进展速度过慢,也有些人在抗生素的安全问题上有所担忧。乔治-丘奇认为,速度并不是大问题,而是在公众卫生方面人们做的还不是很好。他表示:“在1980年我们为了防疫做的很多事情公众已经忘记了,而现在的很多国家实际上是在学习我们之前的经验。但我们不应该相互指责,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约翰-马拉加诺表示,目前他们在研究RNA干扰着一个项目,这可以非常精准的针对基因组来帮助科学家们开发相关药物。他们会在动物身上做疫情的模型来参考疫苗在药物上面的影响。在RNA干扰上,他们发现疫苗已经产生了持久效用,现在正在探索的是是否高危人群能够由此提供保护。他希望这些研究能够真正用于临床。由于科学家们没有赶上疫情的第一波,所以整个疫苗的研发来说将是一个持久战。

在研发的早期,科学家希望研发出高效疫苗,彻底杜绝疫情。但现在看,机会非常小。未来疫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本应该像感冒一样,并且,新冠疫情可能会继续存在,但是希望不会像现在一样有如此高的死亡率。

乔治-丘奇透露自己已经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接受了疫苗的接种工作,但他的目标不是想领导工作,而是想让人们知道科学家有合适的途径,也会让人们更加了解至今为止取得了哪些进展。科学家应该有的一个态度,就是保持开放。从基础上来说,这次的疫苗的不同在于有效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确认,第二个就是在接种方式上的不同。所以这些特点结合起来,让这个疫苗值得关注下去,从类别上来说也会更安全。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帮助推动在疫苗之下的对话。他想要减少在疫苗方面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很多人在这方面是存在误解的。很多人以为新冠像“好莱坞”片子讲的那样,未来会失去控制,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好莱坞并不是真实的情况。

约翰-马拉加诺认为,在未来的研发过程有两个因素很重要。第一个是在本次疫情看到的,非常有利的平台。无论是RNA疫苗还是其他疫苗,科学家目前看到了循环机制。如果结果变得更好,那么就需要不断应用,在下一次的疫情中可以不断精进现在所拥有的科学技术的平台,并不断加快发现新疗法的过程。不论未来出现什么情况,都会有新的措施。第二个是科学家们渴求国家出现新的措施。因为在这一次的疫情诊断方面是存在很失误的,所以他非常希望下一次来临的时候,作为一个国家在诊断方面能够做好准备。这样可以不断加快疫情应对速度。

乔治-丘奇强调,不是每一个病毒人们都会投入数百万和数千万美元进行研发。不论是艾滋病还是肺结核,这些都是人类的杀手,需要数十年的时间面对。新冠只是存在了一段时间而已,人们要记住的是,在未来研发的整体框架需要有高效和节约成本的方式,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投入数亿级别的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