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說了秦漢兩朝,爲了實現從間接統治向直接統治的轉型,以向平民普遍賜爵的辦法,打破了國人-野人、貴族-平民的兩元化結構。也就是說,禮下庶人是手段,刑上大夫纔是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平民得到了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權利。秦漢的爵,可以被理解爲平民政治上的成人禮。普遍賜爵,就像現代社會的普選權。

那麼,除了普遍賜爵,漢朝的歷任皇帝,還採取了哪些辦法,努力去完成從間接統治向直接統治的轉型呢?咱們今天就說說第二個,

漢高祖劉邦:剪除異姓王

總的來說,削藩的過程分爲三個階段。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階段,就是劉邦在位時,對於異姓王的處理。

前面說過,劉邦立國之初,因爲手上牌不夠大,只好搞股份制。62個郡自己只留了15個,其他的都分封掉了。在分封的11個諸侯國中,7個是武將出身的功臣,老劉家親戚只有4個。這麼看起來,劉邦的起手牌比周武王要差很多。周朝分封的時候,71國裏有53個是姬姓;而到劉邦這兒,11個封國裏劉姓只有4個。這讓劉邦產生了極大的不安全感。

這些異姓王,忠誠度也確實是有問題的。比如功勞最大的韓信和彭越,都是趁當年劉邦被項羽圍困的時候,要挾劉邦給他們封王,否則就不肯出兵。所以,在稱帝第一年,劉邦就把韓信從齊國改封到楚國,把他與之前的手下隔離開,讓韓信成爲一隻沒有牙齒的老虎。接着,又說他要謀反,貶爲淮陰侯,扣留在長安。這樣也還不放心,最後還是將他殺掉了。

彭越,和韓信比就有點兒冤枉。因爲韓信確實不老實,小辮子一抓一大把。但彭越卻是萬般小心,抓不到他的小辮子。最後,還是呂后收買了彭越的家臣,誣告彭越謀反,才把他做掉。劉邦還把彭越剁成肉醬,分給衆諸侯。西嶋定生書裏說彭越是被醃成鹹肉分給諸侯的,我覺得還是肉醬更靠譜些。

除了韓信和彭越,其他被廢的還有韓王信、趙王、淮南王。而燕王盧綰,是劉邦的發小,最好的朋友。開國之初還當過執掌軍權的太尉,兩人關係可見一斑。但弄到這個地步,傻子也看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所以盧綰封國也不要了,乾脆就投奔匈奴去了。

劉邦一定要對異姓諸侯斬盡殺絕,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前面說的,起於微末的人,非常沒有安全感。苟富貴了之後不是勿相忘的問題,而是要你命的問題。所以劉邦也好,朱元璋也好,他們的很多開國功臣,下場都不好。

第二個原因是,這麼大個的蛋糕,自己才佔25%的股份,人心不足也是人之常情。漢武帝時,一個千戶侯每年收入就有20萬。像蕭何和曹參,封邑內有4萬戶。這就是800萬的年收入。但是,蕭何和曹參只是列侯,封邑僅僅是一個縣。而韓信、彭越這種封王的諸侯卻是幾十個縣的規模。一年幾個、十幾個億的收入。這在當時是不得了的數字。

總結一下劉邦的策略,就是用基於血統的分封把基於功勞的分封替換掉。這個目的,在他自己的任期內就已經完成了。他死時異姓諸侯全部被廢,只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因爲早早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把大部分土地和軍隊主動送給劉邦的兒子們,才得以倖免。

但是基於血統的分封,想想就知道邏輯上根本行不通。周朝的例子擺在那兒。

就拿劉邦自己來說吧,他有八個兒子,彼此都是同父異母兄弟。選一個當皇太子,其他的七個封王去了外地。這麼着,兄弟之間很少見面,也就談不上什麼感情。就算兄弟之間感情上過得去,但往下傳幾代,到了各自的兒子輩孫子輩,也就形同路人了。

漢景帝:剝奪諸侯實權

所以,同姓王遲早也是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是第二階段,漢景帝時期。

到了漢景帝,也就是劉邦的孫子輩。那時候,連僅有的長沙王吳芮,也因爲傳到第五代沒生出兒子,長沙國滅,設郡歸中央了。全天下都是老劉家的了。但是,在這一片大好形勢下,卻發生了七國叛亂。

這個七國叛亂,起因有兩個。

一個是景帝當皇太子的時候,和吳國的太子下棋。下着下着就起了爭執,皇太子抄起棋盤就把吳國太子砸死了。從那以後,吳王劉濞就稱病不朝,在國內用犯人開銅山煮海鹽,賺了好多錢。再用這個錢招兵買馬,還免掉了老百姓所有的稅,收買人心。

第二個原因,是漢景帝聽了晁錯的建議,在削藩這件事情上過於急功冒進,激起了強烈反彈。怎麼個冒進呢?晁錯說,以後各個諸侯國再犯錯誤,就把他們的封地沒收歸中央。這個辦法倒也不能說有多壞,但是你也要掌握個節奏掌握個力度。晁錯提了這個建議後,君臣二人拍手稱快,挽起袖子就大幹上了。

先是晁錯舉報,說當年啊,薄太后,也就是景帝的奶奶,去世的時候,全國哀悼,楚王劉戊卻飲酒作樂,行姦淫之事。就這麼件事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中央從楚國拿走了一個郡。緊接着,又找碴兒削了趙王和膠西王各一個郡。

吳王劉濞料到不久就會削到自己頭上,一邊抓緊時間備戰,一邊廣泛聯絡各諸侯國。果然沒多久,朝廷下旨削掉吳國兩個郡。吳國總共才3個郡,削掉的這兩個,一個產銅一個產鹽,都是命根子。再加上景帝當年還殺了吳太子,舊恨又添新仇,這日子沒法過了。七個諸侯打着“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叛亂。

漢景帝嚇得不行,趕緊把晁錯殺了,派人去給吳王送信兒,說人我已經殺了,你們趕緊回去吧。但是,開弓哪有回頭箭,七國繼續進攻。

但是這場叛變,兩個多月就失敗了。原因簡直令人不可置信。

本來是九國聯盟,但是有兩個出了狀況,一個是濟北王,大手一揮,說大家跟我進京殺晁錯啊,手下都反對,就沒搞成。這倒不去說他。另一個齊王,卻是因爲害怕,臨事反悔了。那隻剩下七個,是不是應該先把首都拿下,再回頭找齊王算賬?不,這七個國裏,有四個竟然攻打齊國去了。現在回頭來看,簡直不敢相信這些人怎麼會這麼蠢。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漢景帝不敢一下子就把這七國一步到位設爲郡縣,而是搞了新一輪分封。但是新一輪分封的諸侯國,和以前的國就完全是兩回事兒了。

首先,是面積變小了,新封的國,最大也就十幾個縣,而不是以前的幾十個縣。其次,諸侯的實權沒有了,垂拱而已。大小政令,都由中央派來的官員說了算。而且,諸侯的收入僅限於田租,煮鹽採礦之類賺大錢的買賣,歸中央了。

漢武帝:推恩令和酎金奪爵

諸侯的實權被剝奪之後,就到了第三個階段,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這個人,值得說的東西太多了。鹽鐵專賣啊,打匈奴、征服朝鮮啊。但是這一期,咱們只說和削藩有關的事兒,聊聊他是怎麼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關係的。

前面說過,最硬的骨頭,景帝其實已經啃下來了。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諸侯國只有十幾個縣的規模。而且諸侯還什麼事兒都管不了,只能坐在家裏喫地租。漢武帝那會兒,中央派去的官員,根本就不把諸侯放在眼裏。漢武帝的哥哥中山王劉勝,爲這個還跟武帝哭過鼻子,說你派來的官員拿我當三孫子,一點兒面子都不給。

按說,漢初就規定了,諸侯的繼承,必須是父傳子。不能兄弟繼承,堂兄弟更不行。哪怕是親孫子,也不能繼承。長沙國就是這樣的情況。生不出兒子,國就沒了。那麼,中央耐心等待就是了,諸侯早晚有一代生不出兒子。着啥急呢?

但是我們回顧西漢的歷史,發現中央一直很強勢,很着急,根本沒有等待的耐心。漢武帝上臺後,繼續折騰諸侯,他採取的具體措施,就是所謂的推恩令。

推恩令是個什麼東西呢?比方說漢武帝的兄弟死了,留下三個兒子。以前,一直是長子繼承製。漢武帝說,啊呀,我可憐的三個大侄子啊,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兩個小侄子啥也沒分到,我這個當叔叔的看不下去啊!叔叔給你們做主,封國分三塊,大侄子繼承王位,二侄子三侄子多少也得分點兒地,當個列侯。

這麼一搞呢,各個封國自然就越來越小,越來越弱了。諸侯也不傻,知道這麼搞下去,過不了幾代,一大塊牛排就被剁成餃子餡了,所以淮南王和衡山王直接就反了。被鎮壓後,除國設郡。中央又挖走地方兩大塊肉。剩下的諸侯,只能老老實實躺在砧板上,等着被剁得越來越碎。

這麼剁碎了之後呢,漢武帝又出了個損招,叫酎金奪爵。

酎金奪爵是什麼意思呢?是漢文帝的時候下過這麼一條規定,說每年八月在首都長安,祭祀漢高祖劉邦,老劉家的王、列侯,都得來拜祭,喝水不忘掘井人嘛!這個“酎”,是一種美酒。按規矩,每個王和列侯拿點錢出來,給咱老祖宗買瓶茅臺,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買酒錢,就叫酎金。交多少呢?按封國內人口數,每千人交酎金四兩。

那年頭一長,誰耐煩交份子錢之前先去把人頭數一遍呢?所以大家都是馬馬虎虎,去年交多少今年也還是交多少得了。

哪裏想到,有一年,漢武帝招呼也不打,直接派官員嚴格查驗各地人口數。因爲國家太平,人口是增長的嘛。這麼着,酎金交得普遍就不夠。漢武帝臉一耷拉,說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別怪我無情。

這麼着,超過一半的列侯就失去了爵位和封邑。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酎金奪爵。劉備他們家,就是在這場風波中,失去了貴族身份。“大漢皇叔”,淪落到賣草鞋的地步。情何以堪!

好,這一期,咱們聊了聊西漢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大體說來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劉邦,在任上廢掉了所有的異姓諸侯,改用老劉家子弟取而代之;

第二階段是漢景帝,借平叛七國之亂的契機,剝奪了諸侯的實權,讓他們老老實實呆在家裏喫租子,大事小情都是中央派去的官員說了算;

第三階段就是漢武帝的推恩令和隨之而來的酎金奪爵。

經過這麼一代一代的努力,漢朝的中央集權程度大大增加,地方封建勢力被嚴重打壓。以至於到了王莽篡漢的時候,宗室弟子甚至必須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才能光復漢室。這也確實令人可嘆可惋。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弊端,過程中也不乏骨肉相殘的殘酷,但是,除國設郡,把間接統治改爲直接統治的目標,漢代歷任皇帝卻從來沒有動搖過。

那麼,爲了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削藩奪爵,漢朝的皇帝們還有哪些別的措施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