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這一段出自於《三國志·魏志·張遼傳》,其中特別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詞語,那就是聖旨。

這一特殊存在,在封建王朝時期擁有着獨特的地位,一般而言它有兩個概念,一個代指帝王的意志和命令,另一個則是指孔老夫子的聖人之言。

在一般情況下,這一特殊存在往往代指皇帝的命令,也就是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太監手拿聖旨宣讀皇帝命令,或獎賞或懲罰都帶,有着至高無上的命令性。

因此在古代社會甚至擁有着極爲重要的價值,是一種榮譽的象徵,若是能將之傳於世,那麼在現代社會肯定是價值連城。在如今社會也的確有人保留着這一存在,有名陝西老人家中便存放着祖傳的九道聖旨。也因老人持有祖祖輩輩傳承這九道聖旨的觀念,所以他拒絕上交。不過可惜的是,被博物館借去,弄丟了兩道。那麼那兩道聖旨是如何弄丟的呢?後來博物館又賠了多少?

一、聖旨的講究

所謂的聖旨就是指古代君主所下達的命令或者發表的言論,具有神聖不可侵犯性,既是君王意志的集中體現,也是君主權威的一個象徵。在封建時代,一旦聖旨下達命令沒有任何人可以抗拒,否則將是謀反。

且根據史書記載,聖旨也分官員的品級,會採用不同的軸柄質地一般來說分爲5品,其中上上品爲一品,採用玉軸。二品稍次之,爲黑犀牛角粥。三品爲貼金軸,也上得了檯面。四品和五品爲黑牛角軸,已經落入下乘

因此古代的聖旨頒發,也會根據傳授聖旨的對象而選定等級,上不了檯面的人連聖旨的規格都會降低很多。

此外聖旨還講究顏色的等級,顏色越豐富,而代表着受贈官員的等級越高,反之,則說明對方等級不入流。

除此以外,聖旨既然擁有神聖性,那麼就必然要防備別人僞造聖旨。因此古代的聖旨兩端都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爲防僞標誌,一般而言,這防僞標誌極爲難得,一般非內宮成員絕對無法僞造,而且還有法律的約束,這一切都確保了聖旨的防僞性。

二、聖旨的內容

對於聖旨的內容,相信有很多人都會知道內容的第1句,那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過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讀法,可能會陷入到誤區之中,大部分時候人們都是連起來讀,這其實是一種比較錯誤的讀法。

在目前公佈的很多詔書中,一般的規範都是,開篇提到奉天承運,緊接着頂格再接皇帝敕曰,再接後面的內容。爲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講究呢?

所謂的奉天,史學家一般認爲,此來自於《春秋繁露 深察名號》中的,“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爲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而承運之由來,則是來自於鄒衍的五德始終說,這位老夫子認爲五行相生相剋,五行要配置五德,歷代王朝必取其中一德。所以纔有承運一說。

因此奉天承運皇帝,其實就是講的是奉上天之命而成世運之道的皇帝,由他下達的詔書,然後接着表達下面的內容。

後來,朱元璋明確規定,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是先有奉天承運皇帝,緊接着再有後面的詔曰,因此,自明代以後,所有的皇帝詔書都按照此類讀法。不過朱元璋以前,歷朝詔書與此不同。

三、聖旨的價值

一般來說,聖旨在當場絕對是一個神聖的東西,因爲這代表着皇帝的榮譽。而且由於聖旨上有着皇帝的神聖性,因此任何人不得侮辱破壞,甚至哪怕是懲罰性的聖旨,也必須要好好保存。因此在封建王朝時期,聖旨絕對是價值連城的,是不可以用買賣來交易的。

不過由於中國曆代王朝更迭非常頻繁,所以當朝非常有價值的聖旨,在換了一個王朝以後,這些東西都變成了催命符。因此一般來說,歷史上很難保存真正的古老的聖旨,都會伴隨着改朝換代而將之摧毀。因此更換王朝以後,聖旨的價值變得一文不值。

但到了現代社會,甚至成爲了一個很有趣的古董。因爲這不僅是封建皇權的體現,而且還可以爲我們揭露,當年的皇家規格,因此在現代社會也是價值連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以及歷史研究價值。

那麼在現代社會有沒有人保存這種寶物呢?有一位老人就收藏了9道聖旨。

四、祖輩的遺產

家中收藏聖旨的老人名字叫做張振華,他家祖上曾經受盡了皇上的恩寵,連續得到了15道聖旨。而這15道聖旨之中,連續有6道是對於這家人的獎賞,另外還得到了8塊皇帝親筆題寫的牌匾。

不過由於歲月變遷,而且像聖旨這類東西很難保存,因此當年的15道聖旨失去了6道,不過慶幸的是到現在還保留了九道聖旨。這些聖旨可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因此是非常重要的文物。

當時消息一傳出來,就有很多的學者親自跑到老人的家裏,想親自看一看聖旨。老人對此是來者不拒,不過對於學者所提到的上交給國家博物館,老人對此表示拒絕。因爲在他看來,這是自己的家族遺產,是曾經屬於祖宗的文物,不願意上交給國家。

對於老人的這一堅持,博物館成員也沒辦法,但是他們卻最終提出一個請求,希望能夠將這些聖旨放在淮安清晏園裏面展覽。老人也不好拒絕,於是就同意展覽可以,但只能展覽兩個月的時間。

於是2002年12月,張振華應淮安清晏園邀請,攜九道聖旨到該園亮相併展出。

五、消失的聖旨

按理來說這本來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我們這些普通民衆也可以一睹聖旨的真容。不過可惜的是,2003年2月25日下午,展覽還是出現了問題,在接近尾聲的時候,結果發現聖旨少了兩道。老人對此十分的氣憤,於是立刻尋求警察幫助。

警察來了以後,立刻展開了全方面的調查,但可惜的是來來回回搜查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到聖旨的下落。老人非常生氣,因此直接一紙訴狀狀告博物館,這件事情在當時惹得轟轟烈烈,因爲這畢竟是非常難得的文物,就這麼失蹤了,實在是讓人心酸。

不過最終也沒能找出寶物的下落,而經過反覆的審覈,最終判定雙方都有責任,只是讓博物館給張振華賠償了18萬元。這件事情對張正華的刺激很大,他每天都非常的痛心那些遺失的聖旨。周圍的羣衆也在努力的幫忙,希望能找尋曾經的遺產。畢竟這都是歷史的見證,這也是曾經皇帝的私密,可不能就這麼糟蹋了。

不過當年的疑案還是一直到如今成爲遺憾,文物也最終沒有再找回來,可謂是讓人心痛。

結語

在封建時代強調皇權至高無上,所以皇帝的很多東西都帶有神聖色彩,特別是這個聖旨,可以說是專屬於皇帝的權威。一道命令可以調動天下三軍,甚至一道命令可以讓百萬人頭落地。因此聖旨的價值,那可是不言而喻,絕對可以算作是中華歷史上的珍品,比那些如景德鎮的瓷器,或者曾經的某些玉佩比較起來,可能價值還高一些。

但是老人的經歷也如同一個大教訓,告訴我們文物保存的不容易,這些聖旨本來在歷代王朝中就因爲改朝換代而遭到了毀滅性的損失,好不容易在近現代沒有更換封建王朝而保留了一些珍品。我們這些後人應該更好的愛護這些文物,把他們留傳下來,而不要對其進行破壞。因此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瞭解認識歷史,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