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它分爲兩種有陰陽之說。陰謀,就是暗中做壞事的計謀,陽謀,是指根據現有的條件,光明正大地改變局面,以此來達到更好的結果。

陰謀,通常是貶義,陽謀,在很多時候卻可以爲褒義。陽謀的前提是實施計策的一方足夠強大,對面明明看出了你的目的也沒有辦法破解,只能按你劃定的路線走,前提是實力。所謂陽謀,那是接受陽謀的結果是最好的,也是最優勢選擇。放在生活中去講,陽謀最常見的就是商場促銷活動。

今天就爲大家介紹歷史上最出名的四大陽謀,讓人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

一、二桃殺三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是齊景公時期的三維猛士,齊景公一直想要除掉他們,又害怕他們的勢力。晏子使出一個計謀“二桃殺三士”。公孫接、田開疆動作迅速,喫掉了兩個桃子。古冶子沒有喫到桃子,認爲受辱選擇自殺。公孫接、田開疆見到兄弟死了,他們倆也都自殺。

二桃殺三士的核心點,並不在於爭,而在於讓。如果三士是爲了爭,那麼完全沒必要自殺,管誰功勞大,反正能喫到桃子就行。而原故事裏,正是因爲他們桃子喫得太快,沒法讓了,導致真正功勞最大的那位沒得喫,所以才自殺。

二、圍魏救趙。這個計謀完全是實力碾壓,孫臏圍魏救趙時,龐涓已看穿其計謀。事實上,孫臏的圍魏救趙是陰謀:圍魏是爲了救趙。

如果趙破了,孫臏也是失敗的。但是戰國策中齊國攻魏則是陽謀:齊國攻魏不是爲了救趙,而是魏國吞併趙國會變強,於齊不利。直接救趙,趙不被攻破魏國撤退,於齊無利。趁虛攻魏,就算龐涓破了趙,趙破魏虛,於齊有利。

簡言之:乘虛攻魏是陽謀,就是直接告訴魏王、龐涓,你也沒轍,怎麼着你都要喫虧。以救趙爲目的的圍魏,則是陰謀。而現實中很多時候雙方都攻敵之所必救,雙向圍魏救趙,就看誰頭鐵拳頭硬。

所以圍魏救趙的勝機不是孫臏圍魏,而是龐涓攻趙連一點防守力量都不給魏國留,致使魏一被圍就要遠方的龐涓回救。何謂陽謀,陽謀就是,我明明確確告訴你們我準備怎麼做,你也要跳進我的圈子裏面。

三、挾天子以令諸侯。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是陽謀,只是沾了一點邊而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太多了,王朝末年基本都有,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曹操成功雖然不是因爲“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以帝王名義詔令天下,大家都知道他是虛的,但曹操勢力強大,小諸侯也無人敢不遵從。

官渡之戰袁紹也不是遵守詔令而失敗,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也沒給天子面子,曹操是靠實力統一北方的,有天子是沾了點光。

四,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秦朝初立中央集權制,因秦始皇太厲害,統六國,建秦朝,中央集權才能頒發下去,但秦存在時間太短,漢朝延續秦制,分封與集權制一併用,但漢初仍是分封制度,諸侯權力很大。

這種情況下平定了戰亂,維護了中央的地位,推恩令得以發佈。洞察人性的陽謀,加之漢中央的強大實力,令諸侯不得不接受推恩令,逐步瓦解地方諸侯的實力,讓權力集中在中央手裏,可以說,秦始皇開啓了中央集權,但真正瓦解分封制度確立集權制的是漢武帝。

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計謀,實行推恩令。這個陽謀不止明明白白告訴所有人,我要削弱諸侯國,而且,除了諸侯王的世子不情願之外,包括諸侯王自己都覺得很有道理,更不用提其他兒子了。

心甘情願地接受削弱,這纔是真正的陽謀。推恩令,是建立在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做後盾上,漢初爲了安撫功臣親貴,劉邦不得已實行郡國制(藩邦+郡縣),後改爲劉氏宗親藩王,七國之亂周亞夫把刺頭親王都消滅了,中央政權第一次壓過了地方藩王,所以推恩令就是給藩王判了死緩。

推恩令,並不是單純的推恩令這麼簡單。它的大前提是多少年前的七國之亂,已經奠定了中央權威的基礎。推恩令如果在漢景帝或者漢文帝時期提出,效果未必如此,有可能引起一場戰亂。其實這些陽謀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種強大到對手無可奈何的力量來作爲陽謀基礎,而且這種力量都是直指對手存亡的根本要害。至今爲止,民間也未出現能夠完美解決推恩令的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