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封建社會中,作爲身處仕途的大臣們,是多數人羨慕的對象,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在外人看起來是前程似錦,風光無限。但其實作爲一個大臣也並不容易,在皇帝身邊“伴君如伴虎”暫且不說,就是日常最普通的上朝都需要極大的精力與體力,尤其是在清朝時期的大臣上朝更爲辛苦,那清朝的大臣上朝時究竟有多苦?

影視劇中清朝大臣

清朝大臣,披星戴月趕早朝,路途漫漫好無聊‍

首先說這些清朝大臣的上朝時間,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歷朝歷代的皇帝相比,清朝的皇帝算是屬於比較勤政的,而且這個勤政還有點“勤”的過分,這也是由於清朝時期皇權過於集中造成的,皇帝不勤政,朝政自然處理不完。

通常時間在每天的凌晨三點,皇帝就要起牀開始辦公。先召見的第一批大臣通常是那些軍機大臣,關於這還有個專門的俗稱,名爲“叫起兒”,之後皇帝再召見其他大臣。一般早上的五六點鐘,天剛矇矇亮或是還沒亮,其他在京的官員就要上朝了,由於清朝時期內城只允許滿清之人居住,所以幾乎所有的中原大臣都住在宣武門外,他們離着皇宮遠,爲了趕時間不遲到,所以通常凌晨兩三點鐘就要起牀準備出發。

影視劇中清朝皇帝處理政務

在大臣們家到前往皇宮上朝的路上,就是這段路程,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個磨鍊。據晚清詹事府官員惲毓鼎回憶,他上朝途中就要花費兩三個小時,當然這是正常的情況下。在碰到雨雪天氣的情況下,這段路程的時間要更長,而且在冬天時馬車中是沒有可以取暖的東西的,路途又遠又顛簸,稍不注意就會感染風寒。

如果皇帝是去頤和園上朝時,那大臣們要走的路程則更遠,只能提前更早點起來。惲毓鼎有次趕往頤和園給慈禧祝壽,爲了不遲到,凌晨一點就已經起牀趕路了。爲了打發這漫長的路途時間,很多官員都會在車裏看書,甚至有的兩三天就能讀完一本,由此可見上朝之旅途漫長了。

清朝馬車圖

下馬碑下需步行,摸黑進宮不點燈,跌倒摔跤時常有,滑入御河終此生‍

披星戴月出發的大臣們好不容易到了紫禁城外,是不是覺得痛苦的路程就結束了。其實沒有,進都進不去,還得先在東華門候着,等到了“下馬碑”時,不論是多大的官,也不管是有多深厚的背景,都要顧名思義的下馬步行,這就是規矩。

東華門

當然凡事也都會有例外,也有大臣不需要下馬步行。第一種是被皇帝賜予了“紫禁城騎馬”特權的,另一種是皇帝特賜“肩輿”的,就是兩人抬着一把椅子,官員坐在椅子上進入。清朝時期能夠獲得這兩種特殊待遇的大臣可謂少之又少,除非是立過那種不世功勳,或是那種兢兢業業幾十年如一日,已經年邁不堪的。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就曾經被道光皇帝特賜了“紫禁城騎馬”的特權,還在當時引起了許多滿清權貴的不滿,由此可見這個特殊待遇的稀少。

清朝二人肩輿圖

時間一到大門開啓,等候多時的官員開始依次進入。是不是覺得進入了大門就好多了,其實不是,這時候的時間也就凌晨五點左右,天還屬於黑着的一種狀態,按照清朝的規矩,除了那種需要當天提前送達的公文和提前去報告的官員之外,其他的大臣從東華門到隆宗門的這段路程是嚴禁點燈行走的。

沒辦法,朝廷不許,大臣們只能瞪大眼睛摸着黑進宮,如果碰到特許點燈的官員恰巧入宮,官員則能趁機借個“光”,共同入宮。黑燈瞎火的走路不小心跌倒都是算輕的,甚至有的官員曾經摸黑在雨天趕路,因路面溼滑,不慎跌入御河之中導致被淹死了。清朝皇帝有時候還會在西苑三海,這種情況時大臣們就需要從西華門到勤政殿去上朝,這一段路途能有個兩裏多地,如果正好是碰到雨天,道路泥濘不堪,對於那些上了年紀的官員來說,跌倒摔跤是常有之事。

勤政殿圖朝會之時規矩多,避免意外不喫喝,白花大肉不放鹽,肥膩滋味難下嚥‍

經歷過這一路辛苦的大臣們終於到了太和殿,心想好不容易能鬆口氣了吧,不好意思,還是不行。這時候會來一個太監用力“打鞭”三下,這就是提醒大臣們,皇帝馬上到,各位請保持肅靜。

皇帝到來後,朝會開始,這裏說一個誤區,皇帝在大殿上朝時,除了地位極高的親王或是重臣在大殿內,其他大臣都是在大殿之外候着的,並不是像我們平常看到的電視劇中那樣,大臣們都擠在殿中。如果皇帝是御門聽政時,皇帝則是獨自在乾清門內,其他官員按照品階排在兩側。

御門聽政圖

而且除了這些,朝會中還有一大堆既繁瑣又複雜的規矩。說話時需要怎麼說話?穿衣時需要怎麼穿衣?包括舉手投足、站立的位置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且不能有咳嗽等等不合規矩的事情發生,如果發生了,隨時都會有言官將之記錄下來,朝會過後便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這樣一來,不說別的,人有三急,對大臣們來說,遇到內急時想上廁所就變成了一個大難題。而且就算大臣想上紫禁城內也沒有廁所,從皇帝到宮女等等都是用馬桶,大臣如果有內急,此刻能做的只有強憋着。如果真的發生意外情況,言官的彈劾是免不了的,所以各位大臣在上朝之前是能不喫就不喫,能不喝就不喝,防止種種意外情況的發生。

影視劇中清朝大臣上朝

但如果在清朝時期碰到祭祀大典的朝會,這時候他們即使不想喫也得喫。清朝祭祀時尚食豬肉,宰殺過後的豬放入鍋中煮熟。然後由皇帝帶頭,大傢伙開始喫,千萬不要覺得好喫,喫的時候都是白花花的大肥肉,最主要最可怕的是一丁點的鹽都不會放。

一點鹽不放的肥肉片是什麼滋味不用多說,完全可以想象的出來,能夠忍住肥膩的味道不吐出來的大臣都很厲害。當然在這種時候,個人的人際關係又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跟宮中的太監關係足夠好,足夠鐵,可以事先偷偷要一點鹽,再趁人不備時偷偷將鹽撒進肥肉片中,雖然味道還是不怎麼好,但起碼比起單純肥膩的味道要強得多。

清朝祭祀大典

三跪九叩磕響頭,護膝空磚必須有,跪拜之禮時常練,大臣跪功登巔峯‍

其實在上朝時,還需要考驗清朝大臣們的另一項功夫,就是跪功。皇權的不斷的加強,使得士大夫們地位逐漸變低。在明朝時期,君臣之間已經開始實行“五跪三叩”之禮,但是這種禮節一般都是在新皇帝登基或是重大祭祀典禮中才會使用,正常上朝都是對皇帝實行四到五拜即可。

清朝時期,這種君臣之間的跪拜禮儀更爲繁瑣、複雜、嚴格,在《清會典》中規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意思就是隻要是朝會,不論哪種,大臣的三跪九叩都是免不了的。

清朝大臣跪拜禮

另外,如果有的大臣能在朝會上被皇帝召見談話,或是加官進爵時,大臣都必須摘下頭上的花翎,用自己的頭部用力磕地。這個磕可不是簡單的磕,還必須得發出聲音,發出響聲,能讓皇帝聽到纔行,這種也被人們稱作“叩響頭”。

在太和殿和養心殿中,有着專門的實心磚以及空心磚,大臣們事先賄賂好太監,太監將大臣領到空心磚的地方,大臣輕輕一磕,就會發出聲響,但如果是在實心磚上磕,把頭磕的頭破血流也不會發出那種響聲,可見“叩響頭”的難度之大。

清朝大臣跪拜禮

另外,有時候有的大臣因爲長時間跪着奏對,還會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例如乾隆十三年時,高達七十四歲高齡的吏部尚書劉於義因爲長時間跪着上奏,在起立時因爲體力不支跌倒,當場就逝世了。

很多的大臣爲了保護自己的膝蓋,都備有自己專門的護膝,多數都是用絲綿製成,每次上朝之時都會綁在膝蓋上。如果沒有這個專門的護膝,跪的時間久了膝蓋根本承受不住,疼痛難忍。

當然就算是有了這種護膝,跪的的禮節都要時常練習,防止生疏。例如李鴻章曾經在慈禧六十大壽來臨之前,每日練習三跪九叩這種跪拜禮節,爲的就是防止自己生疏,以免誤了禮節。作爲兩朝帝師的翁同酥,每晚上也要練習五次三跪九叩,可見清朝時期的大臣,對於跪這方面都是下足了功夫的。

李鴻章圖

隔三差五來一次,清朝大臣不容易‍

當然也不是天天都需要開這種朝會,要不然也沒幾個大臣能夠扛得住。清朝時期的上朝一般是分爲三種,一種是在重大節日的大朝,像是元旦,國家慶典之類的,這種朝會是在京的官員都必須參加的。另一種就是常朝,每月的逢五逢十舉行,就是初五、初十等等依次類推,這種朝會的意義更多是一種禮節方面的,但是在京的官員也是必須參加的。再一種就是御門聽政,聽政的頻率、地點一般都不固定,目的主要就是爲了共同商議或是處理政務,這種朝會一般都是重要的官員參與。

影視劇中清朝大臣上朝

這樣看來,清朝的朝會雖然不是每天都開,但是作爲一個重要的在京官員來說,隔三差五一趟是免不了的,朝會的頻率也不會太低。當大臣們經歷過這麼一套朝會流程折騰下來,相信多數上完朝大臣的感覺就是又累、又困、又餓、又乏,可見當個清朝的大臣並不容易啊。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會典》

《清朝大臣的朝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