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桃染墨痕

近期,新一屆的青聯委員名單向大衆公佈了,在一堆姓名中間,人們忽然看見了兩個熟悉的名字——"薇婭、李子柒。"

兩個年輕有爲的女性,當選爲青聯委員,這本來是一件順理成章,而且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網上卻炸了鍋,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爲這兩個人的職業是"網紅",一個很難被人公平看待的羣體。

優秀的她們

隨便翻開評論區,我們只能感受到兩個字——"偏見",網友們的評論都指向一個方向:"爲什麼網紅可以登堂入室做青聯委員?"

可是網紅爲什麼不行呢?青聯委員的評定標準,是能夠代表不同民族、行業、信仰的青年工作者,再看薇婭和李子柒,前者是著名的帶貨主播,一晚上成交額上億,有自己的店鋪,從一個粉絲只有幾百人的小主播一點點靠努力成長到今天"行走的種草機",後者現在幾乎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籤,拍出的生活視頻既有煙火氣息又有高級審美,吸引了海內外無數觀衆。

除了自己事業成功之外,這兩個人也都熱衷於支持慈善事業,薇婭今年光是慈善帶貨的直播就播了好幾百場,有事業、有社會責任感,多麼正能量的兩個人。

她們如此優秀,卻只因一個"網紅"的身份便低人一等,憑什麼呢?或者說,爲什麼網紅就低人一等呢?這同樣是一個合法的職業,和千千萬萬的職業一樣需要憑努力掙錢,也許因爲媒體流量的特性,這個職業中存在許多"花瓶",但是某一些人的錯誤不該由"網紅"這個大羣體來承受。

人們總是用固有的偏見去衡量一個人,這樣的現實讓人倍感無奈。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時候,都會帶着一些不公正的眼光,但這些在我們自己看來是件小事,對於別人來說,卻是一種傷害,最可怕的是,偏見是最不公平的,卻又是最公平的,因爲所有人都會遭遇偏見。

無端受過

偏見爲什麼最爲傷人?因爲"偏見"這個詞背後有一個大前提——"對方沒有錯",最好理解的就是對外貌的偏見。

一個人有着黑皮膚沒有問題,他喜歡做網紅不做科學家,他喜歡送快遞不喜歡坐辦公室,都是他的自由,但是人們心中的偏見是一座大山,"不一樣"有時候會被視爲錯誤,如果說外貌這個東西畢竟天生,不太好改,所以時常還能在一片偏見中得到一點"寬容"的話,那職業、性格、行爲舉止這些看上去有的選的東西,就顯得罪無可恕了。

近些年有很多高校畢業生在畢業之後,在選擇職業時下意識避開了那些工廠,哪怕是工科專業的學生也寧可專業不對口,農學院的學生進了養殖場、農場,過年回家也說不清自己的職業,因爲親戚一定,辛辛苦苦考上了大學,結果又跑去當工人、種地、養豬,就開始犯嘀咕。

先不說大家對於高校專業的無知,就說大學生爲什麼不能種地養豬呢?明明工資比其他很多行業還要高出一截,但是說到底因爲一個原因,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偏見裏,種地養豬這種農民的活,不上檔次,或者說不夠"高貴體面"。人們總是在想,爲什麼你不去做科學家,當官,當大老闆?

這些職業當然很好,可是總會有人不喜歡,但在偏見的支配下,人們總是覺得,你"應該"喜歡這些職業,如果你沒有選擇它們,一定不是因爲你不喜歡,而是因爲你能力不夠。

可這世上,本沒有那麼多理所應當,各人有各人的選擇纔是正常人的心態。全社會把一方高高捧起,一方重重踩下,並不是好事,這樣的價值觀只會讓很多年輕人不敢去談夢想,而是屈從與偏見的安排,去選擇一個體面,但自己不喜歡也沒天賦的工作,埋葬他們本該自由選擇的青春。

偏見對於一種方面歧視,自然就會把另一個高看一眼,但是被偏見"高看"的一方,也同樣不是什麼福氣。

比如說科學家這個羣體,總被拉出來和明星網紅對比,算是在一片偏見之中最被人"高看一等"的職業了,可現實中科學家在輿論中就很自由嗎?非也,前兩年,袁隆平因爲一條看豪車的新聞就被人大罵,身爲一個科學家居然這麼"不樸素"?但是科學家作爲一個高收入羣體,還是對國家貢獻極大的人,真開一輛豪車也無可厚非吧?

這就是看似被"高看"的羣體,既然在偏見中得到了幾分言語上的優待,就要更符合"道德楷模"的標準,看似被人捧着,其實對他們的偏見更加深刻。所以我們看到瘦子不敢說自己能喫,坐辦公室的人不敢說工作辛苦,科學家、老師、醫生不敢開好車、穿好衣服,因爲他們也是被"偏見"支配的人。

這纔是最讓人悲哀的地方,沒有人會被公平對待,更遑論"人格尊嚴",在偏見的支配下,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不過是"工具"。

追根溯源

爲什麼人會存在偏見?首先是因爲人都會有自己喜歡和討厭的東西,喜歡使人產生"偏愛","偏愛"如果一旦扭曲,就成爲"偏見"。

"偏愛"是一種非常健康的情緒,看詞語組成就知道,他源自於"愛",但是偏愛偏見就在一念之間,"我喜歡梧桐,在我眼裏其他的樹沒有梧桐美麗",這種觀點是偏愛,但很多人愛着愛着,就會產生另一種情緒"我喜歡梧桐,我認爲其它的樹都很醜陋",這是偏見。

偏見意味着你需要去通過貶低另一個,來彰顯自己所喜歡事物的高貴,它的錯誤就在於,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優點,需要貶低另一個東西去體現。就如同科學家一樣,難道沒有"網紅"的襯托,科學家的奉獻就不存在了嗎?當然不會,只是很多時候,單純的去讚美,可能還會讓人覺得不夠"痛快",但當這種讚美凌駕於另一種卑微之上的時候,人們忽然就覺得這讚美更加"值錢"了。

許多沒營養的小說就是這種套路,怎麼去體現主角的厲害?給他幾個廢物一樣的配角襯托一下,主角可以不好,但配角一定要壞,在全員皆壞人的情況下,這個看上去沒什麼大問題的主角,自然就受人喜歡了。

說到底,人的內心需要一種"優越感",所以我們樂於用"偏見"去凝視一些我們心裏不完美的人與事,可是,我們自己也同樣被別人凝視着,這樣的行爲,結果除了互相傷害,沒有任何好處。

怎麼消除內心的偏見,其實首先我們要認清一點,我們喜歡或尊敬的任何東西,都是因爲這件東西本身值得尊重,而不是因爲我們需要用它去體現另一個東西的"壞"。

其次,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的準繩只有兩個——"法律和道德",如果一個遭受偏見的人本身沒有觸犯其中任何一點,那他就不應該遭受歧視,我們所認爲的,不一定是絕對的正確。

同理,如果自己遭受了偏見,也可以問問自己,可曾違反"法律和道德"?如果沒有,一定要相信一點,遭受偏見,不是自己的錯。

消除偏見是一條艱鉅而漫長的路,因爲人心往往不受控制,但是我們仍然要去爲之努力,消除偏見,既是拯救別人,也是拯救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