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雲南省堅持“從實際出發,既量力而爲、又量力而行”原則,有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然而由於經濟發展底子薄、老舊小區改造面積大、統籌協調機制不健全、改造資金籌措難度大等原因,全省老舊小區改造推進面臨不少困難。

近日,省政協在昆明召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遠程專題協商會,來自昆明、普洱、大理、玉溪等地的政協委員、社區代表、專家學者、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等,同“屏”共商全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民生大計。

改造工作初顯成效 推進過程仍困難多阻力大

走進昆明市圓通街初地巷15號,大門、外牆、道路、綠化等改造工程正在進行,考慮到這裏的部分住戶是殘障人士,盲道將鋪到每個單元門口。住戶彭世賢對此很支持:“小區路面坑坑窪窪,出行特別不方便,現在政府來做這件事,大家都很感激。”

在峨山彝族自治縣老舊小區一期改造項目練江南苑小區,居民自發組織了一場文藝表演,感謝老舊小區改造給大家帶來的實惠。“改造前小區髒亂差,下水道、溝道經常阻塞,現在換上了新管子,鋪上了海綿地板、柏油路,還種上了花草樹木,安裝了健身器材,環境好,我們心情也好。”小區居民楊存英喜於言表。

像初地巷、練江南苑小區這樣逐漸實現“舊貌換新顏”的小區,全省已有1582個。去年以來,我省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區分輕重緩急”的原則,對全省7161個老舊小區進行了分批改造,涉及居民72.76萬戶,力求改變全省129個縣(市、區)老舊小區的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四老一差”困局。

與會的省住建廳督察專員柳明林介紹,2020年我省將改造2233個小區18.06萬戶,剩餘的3346個小區39.64萬戶,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改造完成。

“讓市民羣衆在老房子裏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老舊小區改造的目的所在,然而這項工程要落地絕非易事。

“我們怕小區圍牆拆了不安全。”“每家每戶土地證上都有10多平方米公用面積,要我們買車位不合理。”……在不少老舊小區,居民訴求多,工程陷入“衆口難調”的困境。與此同時,改造資金缺口大、協調難度大等問題,也影響着項目的推進。

“涉及改造的小區住戶很多經濟來源少,收入低,既無出資意願也無出資能力,實施過程中,改造內容產權主體多爲省級以上國有企業,社區協調壓力大。”協商會上,作爲老舊小區改造的參與者,也是改造成果的見證者,大理市下關街道鴛浦社區居委會主任李惠玲通過視頻連線,將社區問題一股腦傾倒而出。

對此,昆明市住建局副局長黃捷也有“苦衷”。“經費保障不足造成後期維護修繕等工作無法順利開展;部分老舊小區屬於典型的‘三無’小區,客觀造成了居民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老舊小區普遍建築密度高、基礎設施不配套,改造工作較爲困難,同時水電氣報裝率低導致單價成本過高,造成管線單位參與不積極。”黃捷如是說。

委員專家齊支招 讓民心工程真正得民心

對於老舊小區的居民而言,幸福感的來源常常很具體:有地方停車了、管道不再跑冒滴漏了、孩子可以在小區內安全玩耍了……

那麼,老舊小區的改造具體改什麼、怎麼改?如何實現各方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與會政協委員、社區代表、專家學者等紛紛爲此把脈支招。

“老舊小區改造既要‘好看’,更要‘好住’。”玉溪市峨山縣政府副縣長徐強提出,要重點實施一水兩污、電力、通信、供水、管網改造,推進小區功能修補;完善小區羣團組織、文化教育、休閒養老、紅色物業服務機構佈局,建設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省設計院給排水專業高級工程師許丁認爲,從升級“硬件”加強基礎設施,到再造“軟件”建立長效管理,其中既有一次性投入,也有細水長流的花銷,這就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充分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組成多聲部“合唱”,解決錢不夠、人不足等問題。

省政協委員、雲南農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土木系副主任楊聖元對此建議,應探索社會力量以市場化方式參與機制,建立改造資金政府與居民合理共擔、金融機構可持續支持等方式,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

省政協常委、副祕書長、致公黨雲南省委副主委楊華英建議,要積極拓寬改造資金籌措渠道,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加強後續長效管理;要對改造效果好、居民滿意度高的項目予以獎勵,引導小區居民出資,以配建停車設施、快遞服務站點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每個小區應有所側重,存在安全隱患的重在房屋結構的加固,容易淹水、嚴重坑窪、屋頂滲漏的進行排水管網、屋頂和外牆防滲處理等,還應把存在的消防通道短板補上。”省政協委員、昆明理工大學理學院副院長蔡光程認爲,在社會力量沒有完全發動起來,資金撬動沒形成規模的情況下,老舊小區改造應“先民生、後提升”;而對於嚴重危房、改造經費太高的老舊小區,則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確保符合條件的老舊小區在應改盡改基礎上,把城市規劃區內的城中村、城郊接合部等也納入改造工作整體規劃。

致公黨雲南省委會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委員、雲南國聯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馮武提出,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的立項要充分考慮城市拆除重建的近、中、遠期發展規劃,避免改造提升完成後很快又被列入拆除重建的規劃中,造成資源浪費。

對於有部分城鎮老舊小區位於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內,如何協調改造與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之間的關係?參與遠程協商的省政協委員、普洱市思茅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石萍提出,老舊小區改造還需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特徵,彰顯城市歷史風貌和地域特徵,故工程實施中需“精雕細琢”,保障質量和效果。

對於改造項目“衆口難調”的問題,省政協委員、北京盈科(昆明)律師事務所股權高級合夥人洪素恆認爲,可以充分運用《民法典》和《物權法》來解決。他舉例說,如加裝電梯等“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重大事項,兩部銜接的法律均未要求須一致同意,因此,應注意對相關法律的研究和使用,在效率與合法性中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和平衡點。

大家一致認爲,改造還不能侷限於“給建築穿衣戴帽”,而是應改到關鍵處、補到點子上,讓老舊小區“顏值”與“內涵”雙提升,讓民生工程真正得民心。

雲南網記者 張瀟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