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在我們心裏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嗔恨心的當下,這個嗔恨心的本體就是佛的智慧。爲什麼貪心、嗔心等煩惱是菩提呢?這是因爲只要能夠認識它們的本體,所以能將之轉爲菩提。

說到“煩惱即菩提”,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他們或許會質疑:“貪嗔癡煩惱是要捨棄的,每個佛弟子不願接受,怎麼會是佛陀的智慧呢?”“若如此,佛陀和衆生豈不是變成一體了?”“煩惱怎麼轉爲道用?”諸如此類的很多困惑會在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煩惱轉爲道用”。

了不可得

《六祖壇經》說:“煩惱即菩提。”這句話的意思若能通達並做到,就是把煩惱轉爲道用了。比如,當你生起貪心或嗔心,用智慧觀察這個煩惱的來龍去脈:它從哪裏產生?住在哪裏?去了哪裏……這樣觀察下來,你會發現,其實煩惱是不存在的。不僅煩惱,生煩惱的人和煩惱的對境,也都不存在。如果我對這個人生嗔心,“我”的本體存在嗎?這個人的本體存在嗎?嗔心的本體存在嗎?反覆尋找以後,結果了無一法:找不到我,找不到生嗔的對境,也找不到嗔心,裏外都找不到,所以說“了不可得”,不管生起貪心還是嗔心,其自性皆了不可得。

跳出“我”的禁錮

無始以來,爲了這個“我”字,我們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我”,如同一條無形的絹索,使人們生活在自我的禁錮與陶醉之中,因患得患失而始終不得自在。爲什麼跳不出這個“我”呢?《入中論》雲:“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着法,如水車轉無自在……”衆生因無明習氣,將四大聚合假立之我妄執爲有,從而產生我執及我所執,由執起惑,因惑造業,以至於流轉世間,無有了期。

當“我”在頭腦中佔了上風的時候,仔細剖析一下“我”的本來面目,如果能通達一切身心,皆爲虛妄,芝麻許之實性,也了不可得。既然身心皆無,何來因外境而生煩惱的道理,自然會逐漸減少我執。依此修習,終將斷盡我與我所執,煩惱也必將隨之而煙消雲散。我們正行走在通往解脫彼岸的航線上,不要因爲“我”的暗礁而使修行的航船拋下沉重的鐵錨。

認識了,也就無害了

無論是夜闌人靜的三更短夢,還是人生百年的悠長之夢,都只不過是水中的浮泡、鏡中的影像、沙漠的陽焰、奇異的幻術而已。佛經雲:“三界兮如幻,六道兮如夢,聖賢出世兮如電,國土猶如水上泡,無常生滅日遷變。”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財色、名利、食睡,都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如同空中的浮雲一般,縹緲不定、無有實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是無常遷流、了不可得的本體。滄海桑田、四大皆空,器情世間的一切萬法,都不能超離苦、空、無常、無我的行相,都是如夢如幻的虛無影跡。

一切唯有空性,顯現也不過是智慧的妙用。當你學着觀察,並真正認識這點時,也就是把煩惱轉爲道用了。因爲你已經瞭解到它的體——體是空的,既然如此,也就沒什麼可煩惱了。當然,這個一定要修,只是道理上懂、口頭上說,是不管用的。試想,煩惱來了,你邊生煩惱邊叫“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有用嗎?所以,一定要認識煩惱的本性。認識了,也就無害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