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诗句是古代社会读书人科举成名后的写照,也恰是这些诗句激励着那些寒门后辈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习,以期学而优则仕,光耀门楣。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名天下知,还在于科举考试的高中率太低了,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及至到了当下社会,高考成了许多人改天抗命的机会,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也不为过。

但跟着社会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多,为了达到国民综合素质全面晋升的目的,大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考的难度系数变低了。

也就是说,只要愿意并且轻微努力,就能迈进大学的门槛。央视闻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大学快成为义务教育了,还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精英呢?

高校低门槛

先来看一组数据,笔者找到了三个数字。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31万,2020年这个数字高达874万!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长之快,令人惊奇。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决定着民族的未来,我国的教育也从晋升中小学的义务普及率和晋升全民的综合素质入手。大学被称为高等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愈多,就说明一个国家的教育越普及,也是一个国家文明提高的体现。

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2000年中国有高校1018所,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高校多了,大学生天然也多了,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全民素质全都晋升了呢?那也未必。当今的一个大学生,未必抵得上70年代的一个中专生所能把握的技能。

除了高校增多,逐步扩招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及,由于也十分的重要,那就是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锐减,2000年新生人口数量1771万,2010年新生人口数量1588万,2019年新生人口数量1465万。一边是不断扩建扩招的高校,一边是越来越少的新生儿,如斯一算,当代想要读大学,竞争比小的太多了。

就以笔者亲身经历来说,上个世纪70年代笔者的父亲在高考时取得了全县第一的成绩,他是全村独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但因为家境贫寒,并没有入学。

到了20世纪初,笔者以及笔者的哥哥、弟弟都考上了大学,而且村里同时有人考上了大学并且都顺利入学。这仅仅是两代人,教育资源的差异就已经很显著。

学生低能力

与高等教育低门槛化不相适应的是毕业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并没有真正的进步。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当然诸多名校依然仍是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教学管理,但很大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对学生治理和教育还相差甚远。

再次提及笔者的家乡,一个中原地区的小村落,在笔者考上大学的21世纪初的那几年,只有考上本科甚至是重点本科,才叫考上大学,没有人会去读大专院校,更别说是中专院校。笔者并没有歧视大中专院校的的意思,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状。

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还算是大学生。而今也会听到老家的动静,人们再说起上大学,早已没有当初那种讶异和崇拜。大学生已经成了一过不过尔尔的称呼,只有研究生才能让刮目相看。

除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治理能力和师资气力存在不足的因素,学生的自律能力也是决定了学生毕业能力高下的主要原因。

网络上曾经有一个段子,高中努力学习决定的只是你在哪里上网和网购是否包邮。在这笔看来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固然不能以偏概全的论,但这句话能流行起来,认同者也不在少数。

院校疏于治理,学生缺少自律,这样的大学能给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重点院校的学生是80%的人在学,20%的人在玩儿;普通院校的学生是20%的人在学,80%的人在玩儿,但他们同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大学生”。

再来看一组数据,2010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是140万,2019年的报名人数是290万,这说明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在延伸,大学生早已不是一个稀有名词。

而在本科毕业读研比例最高的院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闻名高校赫然在列,当优秀的人已经开始攀登新高峰时,有些人已经开始以到达山顶的姿态傲视一切。

就业高预期

就业才是检修一个大学生能力的试金石。一个月3000块钱招不来一个农民工,但却可以招来一个大学本科生。这个现象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尴尬,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社会上,只有大学生自己还把自己当做人才,社会已经把大学生当做了普通工人。

毕业生人数超过新增就业岗位数的现实已经连续好几年,这样就意味着有些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

基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知识结构单一、扩展能力不够、自我认知不清晰等等,这些成了资深HR对现在大学应届毕业生能力的基本评价。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日益走低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工资日益攀高。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了《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呈文》,2020年毕业生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和4000元-5000元两个区间,经测算均匀期望薪酬约6930元。

在这份呈文中,还给出了一个结果。从学校类型看,科研院所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最高,其次为双一流院校学生,再次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最后为专科院校学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间隔有多远,完全在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真正的晋升了自己的能力,含金量高的证书有没有。

每年的高考之际,那些走进考场的人并不知道,这次考试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有多重要。也总有很多人感触自己曾经的经历,究竟在目前社会来说,高考仍是甄选人才最重要的一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到他们能意识到读书真正的价值时,往往悔之晚矣。

小结:

西方教育的宽进严出,考大学轻易,但毕业不轻易。我国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只要迈进大学的门槛,不管过程怎样,时间一到都能拿着同样的文凭毕业,这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上的一个弊端。

何况如今的入口也不严了,处于进步全民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进步大学入学率本是一个好的信号,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不能单纯的把大学生的数目的增多当做进步全民综合素质的尺度,严把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关才是更加值得思索的题目。

实在不管是什么样的院校,只要大学生能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并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有个清晰的规划,通过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意毕业就直接就业的人就多参加实践,积累经验,晋升实操能力;有意继承深造的人就专攻学术多读书,不铺张每一段时光,天然也就能在就业中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然而事实却很残酷,许多人在进入高校以后开始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所以白岩松才说,大学快成为义务教育了,还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精英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