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這首詩是唐朝最後的忠臣司空圖所寫,司空圖是唐朝末年的重臣,他很有節操,唐朝滅亡後,他絕食而死,以身殉國。

那麼,他爲什麼寫這首詩,這首詩背後又有怎樣的悲痛歷史呢?

自漢武帝開疆之後,中國古代王朝大多對於西部進行管理和開發,在長期的融合中,西部地區成爲中國的一部分。

但是在歷史上,尤其是戰亂年代,由於中原王朝力量被削弱,無力對遠在西部的城鎮進行管制,導致有些時間西部地區脫離了中央管轄。

漢唐兩朝,由於國力強盛,對於西部的控制力較強,使得漢人大量西遷,胡漢融合,成爲一種文化現象,是歷史的進步。比如著名詩人李白,他的祖先就遷徙到碎葉城,他就是那裏出生的,後來纔回到中原。

唐朝對於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域控制的減弱,是安史之亂後的事情。

安史之亂前,唐玄宗設置“天寶十節度”,其中隴右、河西、北庭、安西四大節度使都是爲了穩定西部設置的,佔據了唐帝國軍力的半數。

唐代名將如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都是在西部嶄露頭角,立下功勳的。那時候唐朝民風開放,唐人具有冒險精神,西域漢人很多,胡漢之間友好相處,彼此交流。

河西走廊,敦煌古城,絲綢之路,這些響亮的名號在唐代達到了巔峯。

但是,公元755年,隨着安祿山叛亂,唐帝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一度中原淪喪,國都淪陷。

唐中央被迫調各鎮節度使勤王,平定叛亂。西部各軍鎮主力陸續調入內地,導致守備空虛。

敵人趁虛而入,切斷了河西走廊,佔領了西域,唐朝不少人被困在西部地區。

安史之亂八年後被平定,但是帶來的影響卻長期無法彌補。

這場動亂不僅讓唐中央威嚴掃地,無數精兵猛將戰死,全國半數的人口死傷。安史之亂之後,宦官專政開始,藩鎮割據成爲常態,經濟凋敝,政治黑暗。大唐由盛轉衰,而且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在這種局面下,唐帝國就算有心恢復西部地區的版圖也是無能爲力的。曾經繁華的絲綢之路荒蕪了,牛羊成羣的河西走廊等地被佔領,困守西域的唐軍在幾十年中得不到補給,兵將都了白髮老人。網絡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就是反映的這段歷史。

後來張議潮雖然短暫恢復了打通了西河走廊,但是隨着唐帝國的滅亡,西域在之後的數百年中(主要是宋代)再度與中國失聯。

開篇司空圖寫的那首詩叫《河湟有感》,就是說的唐朝末年的情況。

司空圖心憂國家,看到唐朝破敗,國土淪喪,心中悲傷,於是留下了這首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