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東省西部和西南部,廣爲流傳着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歌謠。並且在大家的認知裏,明朝的大移民,都是從洪洞縣大槐樹開始的,那麼這個說法正確嗎?

清朝的洪洞縣

清朝洪洞縣城圖

其實任何新興的事務都有一個探索、總結經驗、擴大的過程。明初的這次大移民也不例外。全國局勢穩定之後,皇帝朱元璋面對着全國特別是中原地區的滿目瘡痍上了愁,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原本是人煙稠密、物產富饒的地方,已是“今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

元末的滅元之戰

爲了使這一帶恢復生機,據《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記載,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的建議:“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閒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矣。”

大意就是在太行山的東、西兩側的人民在進入明朝之後,因爲休養生息的政策,人口增長迅速,所以如果想恢復戰亂地區的生產力,可以讓這些經過休養生息地方的人們遷到戰亂之地進行繁衍、生產,這樣一來對於國家財稅收入以及人口增長都是十分有利的。

朱元璋一聽有道理,所以很快就作出了“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衆,宜如其言。”的決定,太行山以東的居民因爲土地廣闊就不要動了,而在山西的民衆就要按照劉九皋的意思辦吧。

遷民方向,洪洞縣第一次並沒有涉及

因爲最早的移民也是試驗性質,規模不算太大,並且移民的方向、脈絡朝廷也進行了具體規定,所以也是清晰可見的。“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閒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

因爲這是第一次,移出之民僅涉及山西省的潞、澤二州。而大家衆所周知的洪洞縣大槐樹則在平陽府,所以在洪武初移民之始,並沒有洪洞縣參與在內,所以這一次的移民也跟大槐樹沒有關係。

那麼這些移民移出地域和接改地域都是什麼情況呢,本文就把古今地名對應關係羅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明朝的潞安府和澤州

潞州

本爲元晉寧路潞州,洪武二年改潞州爲直隸州,領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6縣,嘉靖八年二月升爲潞安府,增設長治、平順2縣,直到明末。府治在今天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全輿圖

潞安府城

澤州直隸州

本爲無晉寧路澤州,洪武二年改澤州爲直隸州,領高平、陽城、陵川、沁水4縣,直到明末。州治在今山西省晉城市。

北直隸真定府

本爲元代真定路,洪武二年開始對真定府州縣進行調整,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後領州5、縣27。分別是真定、井陘、獲鹿、元氏、靈壽、藁城、欒城、無極、平山、阜平、行唐,定州領新樂、曲陽2縣,冀州領南宮、新河、棗強、武邑4縣,晉州領安平、饒陽、武強3縣,趙州領柏鄉、隆平、高邑、臨城、贊皇、寧晉6縣,深州領靜安、衡水2縣。

明朝真定府

山東省東昌府臨清州

本爲元朝濮州臨清縣,洪武二年七月直屬於東昌府,弘治二年正月升爲州,領丘縣、館陶縣2縣。

明朝山東省東昌府,紅圈內爲臨清州及所屬二縣

河南省彰德府

本爲元中書省彰德路,洪武元年閏七月改爲彰德府,明末共領4直轄縣、1州、2州轄縣。府治在今天河南省安陽市。府直轄縣爲安陽、臨漳、湯陰、林縣,1州爲磁州,2州轄縣爲武安、涉縣。

明朝河南省彰德府

河南省歸德府

本爲元歸德府,明初改爲開封府歸德州,嘉美二十四年六月升爲歸德府,至明末領州1、縣8,分別是商丘、寧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睢州領考城、柘城。

明朝河南省歸德府以及開封府太康縣

河南省開封府太康縣

正是因爲有了明朝洪武初年移民的“成功案例”,才爲下一步把山西、雲南等經受戰亂較少省份的人民進行大移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寶貴的經驗,也纔有了“洪洞大槐樹”衆多的移民故事。但是在明朝最開始移民的初期,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卻是沒有參與進來的,僅有山西省東南角的潞、澤兩州的無地人民進行了移民。在那之後的歲月裏,明朝大移民的序幕才緩緩拉開,人口更加稠密的平陽府等地才逐步開始進行移民,洪洞縣大槐樹的故事由此才走上了歷史舞臺。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