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貧農,曾投筆從戎,做過長征先鋒;

十七成政委,他鏖戰華北,堪稱建國功臣;

輾轉率前鋒,家人兩地別,女兒不識他貌;

新中國成立,他甘爲公僕,願爲國防棟樑。

他是一名其貌不揚的革命戰士,他是一位名留史冊的開國上將。

他的名字,叫楊成武。

一 戰火洗禮少年郎

新中國的許多開國元勳都出身貧寒,楊成武也不例外。1914年10月,他出生在福建長汀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父母按照祖上定下的“能”字輩給他起名爲“楊能俊”。

他頂着這個再平凡不過的名字在小鄉村裏學習,地理位置的偏僻讓這裏的孩子們彷彿與世隔絕。好在他遇到了幾位思想進步的初中老師,把外面的新聞說給學生們聽。

楊成武以這樣的方式知道了五卅慘案,瞭解了北伐戰爭,家國情懷在他的心中悄然孕育着。當北伐軍打到長汀的時候,楊成武和同學們一起興高采烈地衝上街頭歡呼、慶祝;當國民黨實行“四·一二”大屠殺時,熱血的少年帶着滿腔憤怒遊行示威。

他的老師張赤男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在他的引導和感染下,楊成武正式加入了革命隊伍,改掉了“楊能俊”的本名。他年齡尚幼,不懂得革命工作是要付出流血的代價,更多是憑藉着激情,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

他成爲革命者之後的第一課很快到來了。戰火的洗禮兜頭而下,在一次掩護紅三軍團攻打贛州的戰鬥中,楊成武眼睜睜地看着張赤男被敵軍的子彈擊中。他在倒下之前還高喊着讓楊成武臥倒,自己卻再也沒能醒來。

老師兼引路人的去世對楊成武是一次強烈的衝擊,他流着眼淚守着張赤男的遺體。師長拍拍他:“男兒流血不流淚!”

認識了革命鬥爭的殘酷,楊成武沒有後悔,只是堅定中帶着迷茫,跟隨着黨一起成長着。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磨礪着這位少年郎,在他二十歲的時候,紅軍遭遇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

那時的楊成武缺乏軍事理論知識,不明白爲什麼仗越打越憋屈,咬牙繼續堅持。1934年11月中,他奉命率部奔赴湘江。楊成武作爲紅四團的政委,擔任阻擊南側敵人的任務。

血戰湘江,一天激戰。在敵軍的兵力壓制和飛機優勢下,不斷有紅軍戰士倒下。楊成武衝鋒陷陣,在第一線觀察敵軍動向。

一營傷亡嚴重,漸漸難以抵擋,必須讓二營挺上!

他做出判斷之後,剛想跨越公路,就被一顆子彈擊中了右膝。戰士們看到政委受傷,紅着眼往前衝,被楊成武喝回,等到有了火力掩護才被救下。警衛員和團部書記一左一右地託着楊成武后撤,他的雙腿在地上磨出兩條長長的血痕。

等脫離了危險區,衛生員給楊成武查看傷勢。鮮血已經不流了,發乾的陳血把破損的褲子和綁腿全部緊緊地粘在了傷腿上,中彈的血洞帶着焦糊,皮肉外翻,傷勢十分嚴重。醫生無法,只好用剪刀把楊成武的褲子剪短,用鹽水清洗了傷口,覆上雲南白藥包紮。

楊成武因傷躺進了軍團衛生部的醫院,聶榮臻去探望他,心軟嘴硬地道:“楊成武,你是不是不會隱蔽?怎麼總是腿上負傷?”

楊成武脖子一梗:“誰說的?這才說明我會隱蔽,子彈打到頭不就沒命了!”

這並已經是他第三次腿上負傷了。第一次是在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在草臺崗戰鬥中小腿受傷;第二次是在第五次反“圍剿”中,被子彈打中了腿。

磨難並沒有結束。在長征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場傳染性極強的傷寒病擊倒了一衆紅軍戰士,其中就包括楊成武。長時間的跋涉作戰和物資匱乏損傷了他們的身體底子,病中的楊成武在吳起鎮淋了一場大雨,一病不起。

不僅是他,他的老搭檔黃開湘團長也染了傷寒,病情甚至更嚴重,高燒到神志不清,渾身抽搐。楊成武拖着病體去探望他,被黃開湘轟回去養病。誰知在楊成武纏綿病榻三天之後,突然傳來消息:黃開湘因病去世了。

高燒的楊成武不顧衆人的阻攔,跌跌撞撞地衝出門,執意騎馬去了黃開湘的墓前。他不敢置信地站在老友的墓前落淚,腦海裏還回響着黃開湘或是鼓勵或是期盼的話語。

“老楊!我們一定會勝利,再熬一兩天就會好了!”

“你說革命勝利之後是什麼樣?是不是就會和蘇聯一樣,沒有壓迫,人民共同富裕!”

言猶在耳,可故人已長眠地下。楊成武回去之後,進入了漫長的昏睡和短暫的清醒交織的狀態。許多領導來看過他,連醫生都說楊成武難逃此劫。

可是他活下來了。楊成武想着黃開湘難以看到長征的勝利、作爲一名英勇地戰士卻死於疾病,求生的意志爆發,他奇蹟般地退燒、康復。

革命尚未成功,活着的人依然要負重前行。

二 古來家國難兩全

長征結束後,中共中央深感幹部的缺乏,於是成立了紅軍幹部學校,楊成武被派往學習。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楊成武作爲“紅大”第一期學員提前畢業,奔赴抗日前線。

改組八路軍後,楊成武任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在華北地區組織抗日鬥爭。在振奮人心的平型關大捷中,他率領獨立團深入敵後,阻擊數倍於己的日軍援兵,斬斷敵軍的交通運輸,爲主力軍隊殲滅日軍做好了優秀的前鋒工作。

平型關戰役結束,楊成武隨聶榮臻前往晉察冀建設抗日革命根據地。在這裏,他遇見了自己相伴一生的戰友與愛人——趙志珍。

趙志珍比楊成武小五歲,但十八歲的她已經是易縣婦救會的主任,處理工作思路清晰,辦事有力。她聽說了楊成武少年英雄般事蹟,心中生出景仰之情。楊成武也注意到了這位年輕能幹的女同志,兩人相互觀察着,情愫暗生。

革命年代的愛情總是直接而真摯,在工作交往一段時間後,楊成武寫信給趙志珍表白。她慌亂而歡喜地接受了這份愛情,兩人確認戀愛關係後,很快結合。

1938年11月28日,兩人舉行簡單的婚禮。鄉親們給婚宴湊出了八個菜,整個婚禮的儀式都頗有革命戰士結合的獨特風格——一拜領袖,二拜父母。楊成武和趙志珍夫妻先後白了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而後向着各自家鄉的方向拜了三拜。這便算是禮成了。

婚後兩人立刻恢復緊張的工作,新婚夫妻爲做表率,一週只見一次面。敵後戰場的形勢嚴峻,日軍半年組織一次大掃蕩,妄圖根除這裏的抗日力量。楊成武指揮部隊和敵人較量,而他的第一個孩子就在這個時候來到了世上。

楊成武算到日軍的掃蕩馬上就要開始,堅持讓即將分娩的妻子遠離自己身邊。趙志珍堅持隨隊的意願被駁回,軍中派婦產科的陳醫生保護她轉移,同行的還有兩個警衛員。

剛到白沙縣日軍就追來。趙志珍羊水已破,只得忍着劇痛爬上從老鄉家借來的牲口,顛簸了好幾里路。等到日軍撤退,陳醫生帶着她急匆匆地返回白沙縣。

難產十多小時後,孩子終於生了下來。趙志珍已經脫力睡去,可天還沒亮,就有消息說日軍要反撲白沙縣。陳醫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鄉親們聽說這是楊司令的妻女,二話不說,拆下門板,抬起母女二人就跑。

趙志珍正是虛弱的時候,山路又十分顛簸,鄉親們不得已,只能用繩子把她捆在門板上,日夜兼程,穿過完縣、唐縣、曲陽、淶源、易縣,又翻過好幾座大山,四處轉移着躲避日軍,一連跑了十幾天。

這時的楊成武正指揮着雁宿崖和黃土嶺戰鬥,儘管掛念妻子,但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打了兩個漂亮的大勝仗,殲敵1500餘人,還擊殺了一名日軍中將。戰鬥結束之後,夫妻二人才終於相見。

楊成武的女兒卻並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一歲的時候就被寄養在易縣的一位老鄉家裏。楊成武率部和日軍周旋時,有漢奸出賣了消息,說楊成武的孩子就藏在易縣。

易縣的村長是一位堅毅的共產黨員,日軍把他綁在樹上拷問他楊成武孩子的下落,他連中三槍,仍然牙關緊鎖,直到犧牲都沒有說出一個字來。不僅是他,全村的老弱婦孺都在日軍的槍口下堅稱楊成武的孩子不在本村,這才保住了她的性命。

楊成武知道後,給女兒起名爲“易生”,慨嘆道:“子的命是鄉親們給的,她是易縣人民的女兒啊!”

他和趙志珍在兩年後又育有一個兒子,叫做珍生。令人惋惜的是,1945年8月,就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楊成武收到了後方的電報,上面只有一句話,卻一字千鈞。

“兒珍生於二十日三時病故。”

勝利的曙光已在天邊,卻因爲缺醫少藥而被病魔奪去了長子的性命。楊成武沉默良久,把電報紙掖進口袋:“全軍出發。”

他率領部隊,把對失去兒子的痛苦發泄在敵軍身上,一連攻下楊柳墅、楊柳青、北倉車站、飛機場、大沽、岐口數地。等到戰爭勝利,夫妻二人回到易縣去接女兒,卻從女兒的眼中看出了令人心痛的陌生——她已經不認識父母了。

三 重創美軍繼戰功

新中國成立的成立並不意味着戰爭的結束 。1950年,楊成武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楊司令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兵團進入朝鮮,先後參加了朝鮮東線的夏、秋季防禦戰役。

彼時,美國指揮官範佛里特的“坦克劈入”戰術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志願軍傷亡慘重。楊成武在觀察敵軍形勢之後,向彭德懷上報:必須力奪文登川。

事實證明,楊成武是極具戰略眼光的。在楊成武的堅持下,上級批准了他的戰略安排,而美軍果然把文登川當做縱深我軍內部的門戶重點攻擊。

10月11日,美軍的兩個連在十輛坦克的掩護下猛攻正面,楊成武組織反坦克部隊阻擊,當即擊毀敵軍坦克一輛,損壞四輛。

戰士們連夜搶修陣地工事和交通溝,在美軍持續半個月的攻擊中嚴防死守,沒有後退半步,累積擊毀美軍坦克六十八輛。

楊成武指揮下的六十七軍在倉猝接防的情況下,以劣勢裝備粉碎了美軍以坦克爲支撐,步、坦、空、炮協同的進攻,在文登川之戰中共殲敵1.7萬多人,重創了侵朝美軍第七師,創造了朝鮮戰場月殲敵最高紀錄!

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楊成武獲得兩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戰爭結束後第二年,楊成武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中南海大授銜上,他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他又被授予一級紅星勳章。

楊成武並沒有多麼卓絕的天資,能有如此豐碩的成就,完全是“百戰出將星”。

2004年2月14日,楊成武因醫治無效,病逝於北京,享年90歲。

他十四歲參加閩西農民暴動,十六歲加入紅軍,十七歲就做了政委。黨史投射到他身上,就是一名青年黨員的個人成長史。

他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參加了第一次一直到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二十歲時跨越了兩萬五千裏的長征路。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草地顯風流、破天險臘子口……

楊成武這一生,享受過親情、友情與愛情,受過忠誠擁戴,也遭遇過親信背叛。他的命途書寫交織着槍林彈雨,他用腳步丈量過祖國的廣博土地。

他是汀江驕子,亦是國之棟樑。

文|聞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