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師,諸葛亮第一次在草廬中與劉備見面,就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局勢,並有預判性地,給劉備列出了策略。劉備與諸葛亮這次草廬會話,被稱爲《隆中對》,也被稱爲是《草廬對》。

《隆中對》中,諸葛亮結合當時形勢,讓劉備先奪得劉表的荊州、劉璋的益州,以荊州和益州爲根據地。當時的曹操“已擁百萬之師,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的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爲之用”,劉備要想達到天下三分的目的,只能以荊州和益州作爲突破口。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爆發。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荊州,很快,劉備留着關羽鎮守荊州,自己親自率兵攻下了益州。再進一步,軍隊又揮師北上,在定軍山斬殺了夏侯淵,再一次給曹魏以重擊,將荊州、益州既漢中地區,收納囊中。最後劉備令魏延,爲漢中太守,自己回去鎮守成都。

就這樣,完成了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第一步,與吳、魏成三足鼎立之勢。

那麼,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第二步是什麼呢?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句話的關鍵詞,是“天下有變”,也就是敵人方面,出現了巨大變化。諸葛亮隆中對的第二步,是在荊州和益州休養生息,靜待天下有變。

人有千算,而天只有一算,人算不如天算,誰知“天下未變蜀先變”,就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封爲漢中王一個月不到,關羽就首先舉兵,對曹魏發起了軍事突襲。

有人認爲,關羽的出兵,當時是形勢有利的,一來南陽地帶的候音,反叛曹操,導致曹操在荊州北部局勢不穩,二來劉備剛剛奪得漢中,士氣大震,三來孫權剛剛攻打合肥,關羽出兵可以孫權相呼應。

其實是誤判了形勢,南陽的候音,勢力不大,很快被平定了,劉備雖然奪得了漢中,此時劉備已經回去鎮守成都了,孫權攻打合肥,只是做做樣子罷了,孫權心中,還是念念不忘關羽鎮守的荊州。

關羽於是孤軍進攻襄樊,在水淹七軍,消滅了于禁之後,關羽爲了擴大戰果,抽空了荊州的兵力,而孫吳乘機派呂蒙,偷襲了荊州。

荊州被奪,諸葛亮《隆中對》的計劃,全盤皆輸,關羽最後也喫了敗仗,進退兩難,兵敗身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