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秒鐘》是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的是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與想要廢舊膠片做燈罩的劉閨女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範電影因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故事 。

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一秒鐘》幾經波折才“順利”上映,而片中的情節和影片本身的遭遇,也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

《一秒鐘》幾乎可以確定是張藝謀職業生涯最好的劇本之一。影片從片名到情節安排了一系列微言大義的比喻,這些場景太耀眼,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張九聲是影片的靈魂人物,影片圍繞張九聲構建核心戲劇衝突,另外兩位主要角色範電影、劉閨女分別和張九聲建立強人物關係。影片以張九聲一人闖入沙漠開場,以張九聲和一羣人離開沙漠結束,結構設計精巧。

乍看之下,《一秒鐘》是個溫情脈脈的故事:勞改犯張九聲逃獄,只爲了在電影放映前的新聞簡報中看“一秒鐘”的女兒;孤兒劉閨女,一心想着偷一段膠片,給弟弟做燈罩;在民衆裏極具聲望的放映員“範電影”,想着保住自己的鐵飯碗。三個人物,因幾卷電影膠片而糾葛在一起,從爭奪到搶救,隨着片中電影的放映,三個人的故事也抽絲剝繭地展開,各有各的缺失,各有各的苦楚。

張九聲在放映室裏滴落豆大的眼淚,範電影把兩幀膠片偷偷塞到張九聲的口袋,張九聲和劉閨女之間的別樣父女情——這些無疑都是動人的——但張藝謀借《一秒鐘》想說的真的只是這些嗎?

影片在宣傳時打出了“張藝謀給電影的一封情書”這樣的標語,但真實的《一秒鐘》其實是一封歷史的血書,溫情背後是聲淚俱下的控訴。透過對刪減內容的瞭解,以及對片中細節的回想,依然能辨出幾分原片的狠辣。

影片最核心的刪減是張九聲女兒的死,原版故事中,張九聲告訴劉閨女:他的女兒在生產隊爲了表現,衝在前面搶着扛第一袋面袋子,而卡車還沒停穩,女兒就被車撞死了。

這段關鍵劇情的語焉不詳,對影片表達的完整性損傷極大。只有瞭解這段劇情,觀衆才能對張九聲一系列近乎偏執的行爲有更合理的解讀,才能理解那句“她才十四歲,跟大人爭什麼呢”的悲憫,《英雄兒女》結尾的父女重逢才更顯諷刺。

劉閨女是影片兩位中年男性角色的調劑,也是劇情發展的關鍵推手,更是張九聲女兒生命的延續,具備關鍵性的象徵意義。因爲有她在,影片前半段爭奪膠片段落興味盎然,故事後半段沒有走向完全的絕望,而是在暗夜中留下一絲光明。

片中範偉老師的表演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而範電影這個角色本身也是多面、複雜和矛盾的。

備受民衆的尊敬和崇拜(多加一勺的油潑辣子),放映技術出衆(幾十年從沒出過差錯,只有他能放的大循環),骨子裏對電影有着誠摯的熱愛,但又提心吊膽自己放映員的位置不保而向權力諂媚。

其實不難看出,這個角色身上有着老謀子自身的投射,導演是在借角色之口訴說着自己的無奈、不甘與憤慨:對着搶救修復後的新聞簡報說“都刮花了,沒法看了”(喻意被刪改的影片);悲哀地乞求護衛科“我這算不算立功,能不能跟組織反映不要換掉我這個放映員”(討好官方的身不由己);電影膠片,經過“驢車”“腦子燒壞了的蠢兒子”才無法放映,需要技術修復,或許又是在暗指些什麼。

影片中,舉報了張九聲的範電影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剪下了那兩幀膠片,因爲他知道這膠片是張九聲女兒的遺像。受困於體制,但仍有着良知與反抗。這段劇情,與踩着警戒線勇敢發聲的電影創作者們,又何其相似呢?

片中《英雄兒女》的兩場放映也很值得玩味,全體民衆癡迷地看着歌功頌德的時代樣板戲,來抓壞分子的保衛科的人憑藉特權看起了加場,錯過第一場放映的張九聲和劉閨女被綁着看了電影。

真的所有的電影都是電影嗎?那段特殊的歷史下,人們的精神世界是貧乏而扭曲的,那麼現在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