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AMOLED面板營收達到251億美元,預計今年這一數字爲311億美元,2021年營收將達到334億美元。

與此同時,AMOLED驅動芯片需求迎來了快速增長,有機構預計2020年AMOLED面板驅動芯片全球市場規模將達60億元,2021年有望達到80億元。

中國大陸廠商很靈敏地“嗅”到了商機,紛紛湧入賽道,不過與國外甚至中國臺灣地區廠商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又該如何破局?

圖源:網絡

湧入賽道

近日,顯示芯片供應商雲英谷完成了近3億人民幣的D輪融資,本輪融資雲英谷將用於產品研發投入、生產及市場佈局的完善、進一步鞏固公司在AMOLED驅動芯片及硅基微顯示芯片領域的領先優勢。

雲英谷的主要產品包括AMOLED顯示驅動芯片及OLED微顯示芯片,今年均大量量產。其中AMOLED驅動芯片至2020年底出貨量有望達到1000萬顆,佔中國市場10%以上的份額,穩居內地AMOLED驅動芯片公司第一。

雲英谷獲近3億人民幣的D輪融資背後,顯示了中國大陸廠商紛紛湧入OLED顯示驅動芯片賽道。

衆所周知,OLED屏對於傳統的LCD屏來說有着超薄外形、真彩顯示、快速響應、高對比度和全視角等優勢,因此快速佔領市場。顯示技術從LCD走向了OLED,驅動芯片技術也隨之變化。

除了雲英谷外,中國大陸做OLED顯示驅動的廠商主要包括從傳統LCD顯示驅動芯片開始擴展產品線的集創北方、中穎電子(子公司芯穎)、格科微、新相微電子等,也包括自成立之初就從事OLED驅動IC研發的晟合微電子、吉迪思等。

集創北方成立於2008年,專注顯示芯片設計,主要給LED顯示屏、LCD面板以及OLED等新型顯示屏提供完整的顯示芯片解決方案。歷經十二年發展,已形成了全方位的技術佈局和多元化的產品方向。今年6月,集創北方總部暨顯示驅動芯片設計和先進測試基地項目正式開工。

中穎電子從2009年就開始涉足面板驅動芯片研發,2015年AMOLED驅動芯片出樣,2018年第三季度開始量產。該公司並於2016年成立子公司芯穎,芯穎重點聚焦在OLED顯示屏驅動芯片,目前已掌握了AMOLED顯示驅動芯片設計的核心技術。

格科微顯示驅動芯片的產品主要爲LCD驅動芯片,不過該公司目前也在貼合顯示屏技術的發展趨勢,積極進行觸控顯示驅動TDDI芯片、AMOLED驅動芯片等產品的研發與相關技術儲備。

新相微電子,成立於 2005年3月,主要從事新型顯示驅動芯片的研發與設計,主要產品包括 TFT、LTPS、OLED 驅動芯片、指紋識別芯片等,並自主完成了AMOLED全面屏驅動芯片的研發。

晟合微電子於2018年取得臺積電代工資格,並實現了全球第一顆40納米穿戴用OLED驅動芯片量產。在智能穿戴及智能手機領域,晟合微的AMOLED驅動芯片已完成全面佈局。

吉迪思於2018年9月就曾攜手中芯北方共同宣佈,40nm AMOLED智能手機面板驅動芯片正式進入量產。另外,2019年4月,由吉迪思完成設計,中芯國際提供芯片製造的國產AMOLED屏驅動芯片在成都基地B7-AMOLED顯示屏生產線上實現應用。

另外,市場則在今年8月傳出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簽發了成立顯示驅動產品業務部的通知。華爲方面也表示,確實成立了該部門。從產業鏈得知,早在2019年年底華爲就在從事相關項目,華爲海思第一款OLED驅動芯片已經在流片。

任重道遠

雖然中國大陸廠商的積極佈局,不過與韓系、中國臺灣地區的廠商差距依舊明顯,此前有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大陸廠商在全球AMOLED面板驅動芯片市場中的佔比僅爲5%。三星LSI、Magna Chip這兩家韓系廠商幾乎壟斷市場,總市佔高達75%。

除了韓系廠商外,聯詠、瑞鼎等臺系廠商受益於中國大陸AMOLED面板廠商的崛起及LCD領域的積累,佔據了全球20%的市場份額。

另外一家市調機構Isaiah Research的預測結果也類似,三星SDI今年將佔據35-45%的市場份額,Magnachip將佔有30-35%份額,其次是聯詠、瑞鼎和Siliconworks。

圖源:Omdia

而在智能手機這一細分市場上,也能看見顯著的差距。市調機構Omdia的數據顯示,三星LSI和Magna Chip在2019年智能手機AMOLED驅動芯片市場合計佔據86%的份額。

三星LSI和Magna Chip主要向三星Display和LG Display供貨,得益於上述兩家面板廠商的業績優勢以及自身的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強,從而壟斷了市場。

其次是臺系廠商瑞鼎和聯詠,其中,瑞鼎是和輝光電和維信諾的主要供應商,它在2019年佔據了5%的市場份額。聯詠在2019年主要供應給京東方、終端華爲,它在2019年出貨了約2000萬片AMOLED驅動芯片,市佔爲4%。

中國大陸的廠商還尚未佔在這一榜單上佔有一席之地。

集創北方董事長張晉芳博士日前在2020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也指出,我國在顯示產業的關鍵環節之一——顯示專用芯片領域,本土化率卻不足5%,對外依存度很高

除了在市場份額上能看出明顯差距外,在先進工藝製程上也能看出一二。三星LSI早在2018年就開始量產28nm的AMOLED驅動芯片,MagnaChip也在去年引入了28nm工藝。然而中國大陸的晶圓廠去年纔開始啓動40nm AMOLED驅動芯片的量產。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廠商追趕韓系甚至臺系廠商任重而道遠。其實也正是因爲差距大,纔有更多的成長空間。

此前張晉芳博士表示:“目前,在顯示芯片領域已經產生像聯詠一樣的世界領先的芯片設計廠商。這意味着顯示驅動設計公司也有機會進入全球半導體產業前十名,所以驅動芯片行業是一個大的賽道,大有機會。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勢必會培育出一家超越聯詠的世界級顯示芯片設計公司。”

結語

韓系廠商的成功在於形成了“設計-製造-封裝-面板-終端”的全產業鏈的整合模式,臺系廠商的崛起在於與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綁定關係。

張晉芳博士此前也指出,顯示芯片包括顯示驅動IC、電源管理IC、顯示用 SoC芯片等,是決定顯示質量的最關鍵一環。中國大陸在新型顯示產業領域由於起步較晚,還尚未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

因此,國內顯示芯片產業鏈要想快速成長起來,就需要抱團發展,以面板產業的快速發展成長爲契機,打通國產顯示芯片產業鏈條,推動“設計爲龍頭、製造爲基礎、裝備和材料爲支撐”的本土化發展。

除了產業共同努力打造國產生態鏈外,還需注重技術的積累以及人才的引進。

(校對/零叄)

相關文章